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财经

刘遵义:剩余劳工仍存 中国工资不会大幅增加

2011-10-20 11:24 来源:中国钒钛之都 作者:综合 阅读

● 杨保安 报道

  尽管中国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最近出现工资上涨及用工荒的现象,但经济学者刘遵义表示,中国在接下来二三十年将继续有大量的剩余劳工,实际工资会保持平稳,不会大幅度增加。剩余劳工加上高储蓄率将驱动中国经济在未来二三十年内每年继续取得7至8%的高增长率。

  刘遵义在2004年至2010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目前是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也是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日前在新加坡东亚研究所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或是泡沫?”为题,发表研究报告。

  他指出,第一产业(农业)的劳动力占中国总劳动力40%,而第一产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则只有10.2%。只要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率继续远高于它在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制造业、矿业及建筑业)及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非技术劳工实际工资,就不太可能上涨。这是因为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工会转移到另外两个产业,从而压低工资水平。

  至于最近沿海地区出现熟练技术劳工短缺及工资暴涨的现象,刘遵义表示,中国高等教育最近几年来急速扩充,每年有600万大学毕业生投入劳工市场,因此技术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势头,在接下来也将“相当有限”。

  剩余劳工的总态势在中国能持续多久?

  刘遵义指出,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中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高达70%。在33年后的今天,这个比率下降到40%,也就是每年下跌一个百分点左右。依此类推,中国将需要30年的时间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从目前的40%下调到10%以下,也就是相等于目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才不会有剩余劳工。他推算,到了2040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将跟着下降至5%。

中国经济不是泡沫

  刘遵义乐观地指出,中国目前的高经济增长率不是泡沫,因为它会继续红火二三十年。他引述日本学者提出的雁行理论指出,日本是东亚第一个通过工业化享有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但是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剩余劳工枯竭了,劳工短缺推动工资上涨、货币汇率上升、出口受到限制,因此它需要将工厂转移至成本较低的经济体,而经济增长率也跟着缓慢下来。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先是香港,然后是台湾、韩国、新加坡、其他东南亚国家,都如雁群飞行一样,进行工业化。到了中国改革开放,这工业化浪潮转到广东、上海、江苏及浙江。与其他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开始缓慢下来时,中部及西部开始接力,成为高速发展的区域,因此“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能够维持好长的一段时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