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钛产业已成为攀枝花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几年发展迅速,众多企业参与其中,产量产值逐年快速增长,已呈集群式发展的态势。但在集群发展的成长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制约着攀枝花钒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如要进一步走向成熟阶段,选择好升级路径尤为重要。本文将对攀枝花钒钛产业集群升级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一、攀枝花钒钛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 目前,攀枝花有涉钒、涉钛企业7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钒、钛初级原料、钒氧化物、钛白等产业链为主的产业集群,围绕集群还有数个产业园区和相关科研机构为其提供生产和技术支撑 (见表1)。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攀枝花规模以上工业中钒钛产业完成总产值51.14亿元,增长30.9%,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
从整体看,攀枝花钒钛产业集群有以下特点:产业初具规模,产值增速快,比重小;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形成的产品单一且档次低;骨干企业地位突出,众多中小企业处在产业链上游,缺少专业化分工,彼此间各自为阵,联系松散;基础配套设施、支撑体系尚待完善,园区、政策、研发、融资、培训、中介等发挥作用很有限;环保压力大,涉足的每个企业都存在“三废”影响环境问题。具体到每一个产业,其特点又各有不同。
根据表1、表2的情况综合分析,攀枝花钒产业集群的特点是:规模和技术世界领先、实力强,攀枝花已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南非)的钒产品生产基地,所产钒原料占全国的74%左右,占世界的18%;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钒氮合金系列产品及其产业化技术成果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产业集中度较高,11家涉钒企业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由新钢钒攀宏钒制品厂生产;产业链较完整,能生产从钒渣-钒氧化物-钒铁-钒氮合金等系列产品;相关企业关联度高,涉钒企业原材料均来自攀钢,中小企业的生产发展对攀钢的依赖性强。
根据表1、表3的情况综合分析,攀枝花钛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低端同类型企业多,规模小,没有形成完整的钛工业体系,产品主要集中在矿石原料和低档钛白上,钛加工材和钛合金等高端产品还是空白;原材料及钛白规模在国内居前,钛精矿产量居全国第一;钛白生产工艺较落后,全部采用硫酸法,产品也以低档的锐钛型钛白为主;矿石原料生产企业占大多数且技术水平及装备参差不齐,几十家选矿企业中民企占90%以上,绝大多数都是工艺落后的小企业;高品质原料生产企业少,高钛渣、人造金红石等原料供应不上,严重制约了下游产业的发展。
二、攀枝花钒钛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一旦一个集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的成长。攀枝花钒钛产业集群正在沿着产业集群自组织、自适应和协同进化的内在机理向前发展。从目前趋势看,钒产业集群正在巩固和扩大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产品生产基地优势,立足现有产业扩大规模,同时开发利用钒精细化工产品和钒功能材料;钛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扩大原料级中间产品的规模,提高钛白产品档次,努力做强做大钛原料和钛白产业。 与此同时,集群内外部各环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企业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骨干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比实力不强,还谈不上真正的龙头企业,集群的群体竞争优势和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还未得到充分体现;二是钛产业链短,产学研结合不紧,生产技术落后;三是企业间联系松散,产业关联度低,专业化分工不强。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是集群的技术能力较弱,不能完全分享研发环节所带来的价值增值,这也是集群演进的困难所在,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又与集群发展的路径依赖性息息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