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占该市去年财政收入四分之一;报批时殡葬所列入凑数
本报讯 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广西宜州市去年全市一年财政收入4.08亿元,然而当地却耗资9328万元(相当于去年财政收入四分之一)修建市政中心大楼。记者调查发现,该市政大楼项目未批先建、投资超过预算、人均建筑面积超标。据称,宜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大楼建设,希望借此带动宜州向地级市发展,提升城市档次。 刘三姐故乡盖起市政大楼 广西宜州是刘三姐故乡,是河池市下属县级市,主导产业是农业,经济并不发达。宜州市市政中心前后两个楼,前楼5层,人大、政协在里面办公。后楼9层,办公的有市委市直机关。 宜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韦国平提供一份统计表显示,在此办公的总共不到800人,而建筑面积达37122平方米。除去车库等所占面积外,该楼办公人员人均建筑面积36.4平方米,是国家规定标准的2.28倍。 据了解,这座市政中心2003年开始征地,2004年4月动工建设。记者发现,河池市发改委的立项和河池市政府的批准时间是2005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宜州市市政中心未批先建。 报告称殡葬所在此办公 记者从宜州市上报文件中发现,市政中心建成后要有194个机关单位,1513名在编人员进驻办公,文工团、卫生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都在入驻办公之列。连苗圃、鱼苗场、殡葬所都要搬入此楼办公。据记者调查发现,最先上报名单中共有203个单位,2159人。后由领导左圈右减后,最终确定是194个单位,1513人的上报名单。 此事当时经办人、宜州市市政建设管理所副所长韦玉松说,当时列出这些单位主要是为报审批项目所用,并非所列单位要全部搬入。 审批文件按1513人上报,面积仍然超出标准4892平方米。然而河池市发改委仍然同意立项,只是附加了这样的文字,要求超标部分应停止建设或采取市场运作等方式予以处置,宜州市市政中心建设未受任何影响。 城市建设配套费被挪用 批准总投资为4165万元,建成后花了9328万元,超了1.24倍,宜州市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建设过程中主体进行了调整。宜州市建设局副局长吴柳强说,像中央空调,原来设计没有,投资额一路飙升。 钱从哪来?宜州市委市政府原计划用两栋旧楼资产转让收入4800万元建新楼,但投资不断膨胀,他们又把政府其他部门的资产转让收入近2000万元和其他建设资金2026万元,用于此楼建设。据记者了解,最后一笔资金是城市建设配套费,应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就在市政中心旁边,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的办公楼盖得如火如荼,市工商局、建设局办完了用地手续,并且规模都不小。宜州市财政局办公楼建筑面积达7520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