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石钛白、高钛渣、海绵钛、钛材……当这些名词逐步融入“打造中国钒钛之都”战略目标时,我市的钒钛产业发展思路已经明晰。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中国钒钛之都”的战略发展思路,这是我市钒钛产业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值得欣喜。但在欣喜的同时,也对我市的钒钛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钒钛,攀枝花实现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极,自然也成为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代表和委员们讨论的“焦点”。 成绩与目标:2007年,我市第一炉、也是四川省第一炉海绵钛正式出炉,攀枝花打造全流程钛工业基地进入了新的里程;攀枝花市钒钛产业协会成立;全市钒钛产值较2006年增长了30.9%;钒钛产业园区新增入驻企业14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1.65亿元。2008年,我市将围绕钒钛资源综合开发,组织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推进主导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力争钒钛新材料产值达到90亿元。 观点 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熊启高(市人大代表):提出把攀枝花市打造成为“中国钒钛之都”,对于做大做强我市的钒钛产业意义重大。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市的钒钛产业将跨越发展。过去,我市重点发展铁和钢,有很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没有拿出来,是条件不成熟。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的钒钛产业逐步壮大,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已经逐步成型,入驻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仅2007年就有14户企业入驻,并实现了工业增加值11.65亿元,今后钒钛产业园区将成为我市钒钛产业发展的主战场。目前,我市发展钒钛产业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企业和劳动力之间的合理配置,让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让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使劳动者能够增加收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壮大钛产业集群,延伸钒产业链。发展钛产业集群就是要把钛产业做大做强,做大做强之后才会有竞争,才会出更好的产品,就如中国的家电产品一样,经过激烈的竞争后,占有技术优势的才能够留下来,同样的道理也适合我市钒钛产业的发展。 观点 加大钒钛科研力度 形成竞争良好局面 谢俊勇(市人大代表):攀枝花市是依资源而立的,发展和壮大钒钛产业,这是攀枝花立市之根本。“打造中国钒钛之都”这一战略发展思路非常切合实际,现在我们的钒钛技术越来越成熟,能够为钒钛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在大量的高炉渣里面,有含量达22%的二氧化钛,但大多还没有提炼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加大科研力度,特别是在钒钛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上要有相应的平台,如国家级实验室。在发展钛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利用相应手段对现有的钒钛产业进行整合,避免形成无序竞争,同时希望提高钒钛产业的入门门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和出现质量低劣的产品,也才能保证打出“中国钒钛之都”这张名片。现在,我市的部分民营企业也在做钒钛产业,国企和民企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使我市钒钛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观点 提供更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罗阳勇(市政协委员):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就是要使钒钛产品市场化,而市场化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产品技术含量要高,这就需要企业有技术支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要“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适时组建攀枝花钒钛科研机构”,这对于技术力量较弱的民营钒钛企业来说是件喜事,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尽快搭成,形成对钒钛技术人才的吸引力,给钒钛企业提供智力保障。同时,我市民营企业在钒钛产业的发展中已具备了一定能力,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希望政府为民营钒钛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软环境,比如协调解决民营钒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煤电油运等问题,同时希望金融机构给予民营企业等同于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和帮助。 韩玉清(市人大代表):提出“打造中国钒钛之都”的战略发展思路,意味着我市钒钛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在提出这一发展思路的同时,我们应该特别重视钒钛技术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因为在所有产业的发展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人才和技术上都占有优势,但这也形成了一些国企技术人员向民营企业不合理的流动,说直接一点,就是存在“挖墙角”的现象。这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是好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培养出来的人才走了,很可惜;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讲,虽暂时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撑,但由于民营企业现在大多不具备技术人才成长的环境,对于后续的技术发展他们又少了钻研和锻炼的环境,久而久之,民企当初引进的人才又会被淘汰。因此,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必须重视钒钛产业人才的培养,而且双方尽可能携起手来,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实现我市钒钛产业良性健康发展,也才能实现“打造中国钒钛之都”这一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