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从“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

2008-11-06 22:04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徐铭 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攀枝花人亲历着从“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之变。身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肩负着改变中国冶金、能源工业格局的重任,攀枝花叫得响的不再只是钢铁。钒钛已经成为这座新兴工业城市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2007年,攀枝花荣膺“中国钒钛之都”称号,这是攀枝花工业发展的里程碑,是历经几十载沧桑岁月厚重积淀之必然,是伴随改革开放大潮几代人不懈追求的胜果。

  破解“围城”之困,攀枝花披荆斩棘义无反顾

  “攀枝花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四十多年前,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把开发建设攀枝花的战略意义昭然于世。从那时起,时代便决定了这座城市在中国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971年,攀钢出钢;1974年,成功轧出钢材,攀钢一期工程建成。

  钢铁,成就了攀枝花;在前进的路上,钢铁,又不断制约着攀枝花。

  事实上,国家在兴建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之初,瞄准的就是攀枝花丰富的钒钛资源,然而,主要由于技术上的制约,加之在一段时间内遵循 “以钢为纲”的发展路线,使得钒钛的光芒被传统钢铁产业所掩盖。 

  而到2006年为止,攀枝花钒钛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仅只有10%。

  时空转回到2005年。当年,攀枝花人得到了一个丰厚回报,攀钢钒产业以不到5%的资产,不到1万吨的产量,创造出了可与600万吨钢的利润相媲美的效益。

  历史是一面明镜,它忠实地映照着攀枝花前行的脚印……

  1981年至2000年,攀钢二期工程开始建设,产品结构开始调整,实现了从“钢坯公司”到“钢材公司”的战略性转变,进而引领攀枝花传统钢铁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钢铁在攀枝花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一家独大”的位置。“铁老大”“感冒”,全市与之相关的产业就会“发烧”。

  攀枝花人逐步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攀枝花有钢铁,攀枝花也只有钢铁,离开了钢铁,攀枝花工业便缺少可以示人的东西。

  “单一的产业结构降低了攀枝花工业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政策一旦发生变化,攀枝花工业经济陷入困境便是必然的结果。”一位攀枝花原老领导这样回顾到。

  几十载春秋,几代人汗水与智慧塑造的“百里钢城”,缘何难以与市场接轨?

  攀枝花有丰富的资源:钒钛磁铁矿资源总量98亿吨,钒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1%,钛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钒钛。

  问题不在资源禀性,更不在市场的善变,而在于计划经济惯性作用下的资源开发模式及其经济增长方式。攀枝花较长时间困于“围城”之中。

  “在巩固传统钢铁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攀枝花工业发展关键在结构调整。两条腿走路总是会比一条腿稳当得多。”到攀视察的国务院领导曾这样指示过。

  2007年,全国大型钢铁企业排行榜上,攀钢排名跌至16位。与此同时,国家钢铁工业重新布局和钢铁企业重组日渐明朗,产业重新洗牌,大企业纷纷投石问路,虎视攀西地区丰富的资源……

  在市场和城市自身发展的重重压力面前,攀枝花倍感责任重大,因此,攀枝花的历届党政领导班子不懈地调整产业结构,以期力避重蹈平顶山、东川、马鞍山等资源型城市覆辙。攀枝花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不断孕育着“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的嬗变。

  工业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从固守“钢铁经济”到产业结构多元化,质量、效益、环境并重

  改革开放为攀枝花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是固守“钢铁经济”,还是顺应历史的脚步,将“百里钢城”带入新的辉煌?百折不挠的攀枝花人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

  2001年,攀钢三期工程建设拉开序幕,攀钢在实现“材变精品”的战略性转变中,三氧化二钒扩能改造、钒氮合金生产线建设、微细粒级钛精矿回收、钛白粉等就地转化资源优势的一批项目应运而生,目标明确:向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发展。

  2001年,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正式开发建设,一批批工业企业的入驻,为攀枝花工业结构调整频添动力。

  2003年,以兴辰、安宁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相继涉足钒钛领域。

  至此,攀枝花工业逐步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在依托资源和国有大型企业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一同拉开了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序幕。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到,“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增强跨越发展的优势”。随后,四川“十一五”期间,钒钛工业产值1000个亿的目标明确提出。这更为脚踩丰富钒钛磁铁矿资源的攀枝花指明了发展方向。

  纵观攀枝花工业发展历程,技术并不仅仅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关键在于对固有资源观的重新审视。而攀枝花工业最大的弊病便在于:产业结构单一,“钢铁经济”缺乏竞争后劲。

  资源还是依托、产业还是基础,创新才有出路。依托攀钢打造全新的钒钛工业基地,依托省级钒钛产业园区打造钒钛产业集群,依托民营钒钛企业促进钒钛工业“元链式发展——攀枝花跨越发展的三大创新核心理念由此提出。“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应运而生。

  从“百里钢城”到“中国钒钛之都”,攀枝花已具备坚实基础。

  在继续依靠攀钢等大型国有企业发展钒钛产业的同时,攀枝花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进入钒钛资源开发主战场,鼓励攀钢与民营企业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内的民营企业恒为制钛率先生产出四川第一炉海绵钛,标志着包括钛金属、钛化工在内的钛产业流程全线打通。攀枝花盐边县安宁工业园区内的龙蟒矿冶7万吨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新流程试车成功,该项技术环保、节能,属于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截至2007年,攀枝花已有涉钒企业20余家(含钒渣生产),涉钛企业60余家(含钛精矿生产),钒钛制品生产企业共有70余家。攀钢则是全球第二大钒制品生产、销售商,其钒氮合金打破美国全球技术垄断,已形成2000吨的年生产能力。经过40年的发展和积淀,攀枝花的钒钛产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巩固传统钢铁产业的同时,钒钛产业迅猛发展,攀枝花工业呈现出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深入开展产业优化升级;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创新、科技攻关投入力度的“三点支撑”结构。

  “打造‘钒钛之都’,正是要跳出资源型城市‘开发-兴盛-枯竭-衰败’和‘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困’的怪圈。”“攀枝花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要通过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攀枝花将进一步完善现有工艺,延伸产业链,建设清洁的、绿色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钒钛之都’”。

  围绕着产业结构多元化,质量、效益、环境并重这一核心理念,攀枝花正着力发展钒钛产业,完整地做好钒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

  绘制宏伟蓝图,攀枝花在“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2004年,一份名为《攀枝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政府文件出台。

  面临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约束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压力急剧加大等发展难题。这份文件的出台为攀枝花工业发展特别是钒钛产业发展确定了路径。

  2008年,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响亮提出“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目标。更加明确了钒钛产业是攀枝花市资源优势最突出、发展条件最好、产业链空白点最多的支柱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

  2007年,攀枝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6.9亿元,增长11.6%,其中区属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16.31亿元,增长43.3%。经济效益全面提升,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9户,区属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97亿元,增长60.4%;实现利税2.37亿元,增长59.1%;实现利润1.16亿元,增长5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4.53%,比去年同期提高30.92个百分点。

  “有一个词在2007年的攀枝花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那就是钒钛。”回首2007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市经委主任刘建明感触颇多。“‘中国矿业循环经济论坛’和‘2007全国钛白行业年会’两次重要会议的成功举办,攀枝花的工业发展方向愈加清晰,我们的产业集群,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四大优势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四大优势产业比重占到了92.2%,其中钢铁所占比重较上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

  仅仅做到资源开发模式的转变还远远不够,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钒钛之都”,攀枝花的工业突破口依旧是钒钛产业的全面发展。

  清晰的发展思路、务实的发展目标以及强有力的发展举措,引领攀枝花钒钛产业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我市已具备年产2.4万吨钒制品(以五氧化二钒计)和12万吨钛白粉的生产能力。

  2008年,我市把钒钛经济带动钢铁经济,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

  攀枝花正在经历着从“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的转变。这座英雄之城必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工业发展篇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