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8月17日)(2)

2009-08-18 15:19 来源:商务部 作者:综合 阅读

[NextPage]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陈德铭部长刚刚在泰国签订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定,请透露一下商务部为推进自贸区进程具体做了哪些工作?除了7000个商品关税降低以外,有无其他进展,比如人民币跨境贸易交易措施会不会在东盟大举的推进?谢谢。
  姚坚: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在曼谷召开,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和东盟十个国家经贸部长签订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定》,中国和东盟商谈的自贸区建设是我国对外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区。在2004年和2007年我们分别签署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定,去年8月份达成投资协定谈判的一致意见。按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签署的进程,中国和东盟作为一个有着19亿人口的重大经济区域,将在2010年1月1日全面完成自由贸易谈判,实施自由贸易进程。我认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完成自由贸易货物、服务和投资的谈判,不仅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而且在当前金融危机这样一个背景下,有利于克服危机的影响,重振区域经济发展,振奋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
  商务部将在推进货物、服务贸易和投资进程中,继续完善政府的指导和服务,促进企业充分利用7000个商品实现零关税的机遇,在投资保护协定进一步完善下,在服务市场相互开放的进程中,进一步加强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其中也包括人民币结算的问题。人民币结算最早就是从边境贸易开始的,就是在云南、广西一带对东盟国家的边贸中开始的,随着人民币结算发展,特别有自由贸易区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有这样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包括贸易,包括承包工程和投资方面,人民币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人民网记者:第一,近期欧美对于中国频繁地采取了贸易救济措施,我们国家除了在WTO框架之下积极的应对之外,有没有考虑采取一些反制措施?第二,关于中国和东盟自贸区建设,您预计到2010年自贸区建设完成之后,中国和东盟之间货物贸易和投资将会有一个什么幅度的增长?服务贸易主要是在哪些领域进行开放?第三,按照目前进程,美国是不是会在近期很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谢谢。
  姚坚:第一,关于近期反倾销案件增加比较多,这确实是现实的客观情况。我们也注意到,2008年,包括今年上半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部分国家实施的贸易救济措施、贸易保护措施确实增长比较明显。比如2008年全球一共发起了208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的就占到了73起,占总数的35%。今年上半年又有15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两反两保”的调查,一共是60起,案件数上升了11%。对中国发起调查数最多的是印度,美国也很多。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希望有关国家保持克制,谨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因为,在当前背景下,滥用这些措施将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衰退,不利于恢复全球振兴经济的信心。在4月份的G20会议上,G20领导人也都承诺要克制使用、不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我们注意到有关学者提出对有关重要商品采取反制措施的建议。我们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首先是要和有关国家进行积极的磋商,并且相信重要的世界经济体会采取恰当的措施,克制和限制使用正在进行中或即将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我们想通过磋商,尽可能把贸易争端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我们也不希望看到贸易战的继续发生。因为贸易战不能振兴经济,同时,过分的贸易救济措施不仅会伤害对方,也会伤及国内下游消费或者销售的企业。
  第二,关于和东盟自贸区建设问题。在2007年以前的5年,就是2003年到2007年5年中,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确实出现快速发展,年均增速30%左右。即使2008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和东盟贸易额还增长了14%左右。我认为,在自贸协定进一步实施的背景下,在中国消费潜力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产自东盟的初级产品、水果、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加工贸易的中间产品都会进一步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同时,中国的电子产品,包括劳动密集型服装产业都将进一步增加对东盟出口,对于双方建成大的共同市场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关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我们也注意到在前不久召开的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上,美方对于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作了积极的表述。我们也想强调,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中国的既定目标,这不是需要别人承认与否的问题。同时这次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后果也表明,即使在所谓市场经济很完善的体制下,也会产生诸多的问题。所以,承认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说哪种经济体制更符合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在这方面更有自己的发言权。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涉及到贸易救济措施,事实上它是反倾销中的一个技术概念,正如刚才我跟大家说到的,它与裁定倾销幅度时是否选择替代国问题有关,所以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有助于中国企业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参与公平竞争,也防止个别国家和企业采取这些措施歧视中国的企业。10月份即将在中国召开中美商贸联委会,会上将会对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尽早解决这个问题。谢谢。

  道琼斯通讯社: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您刚才提到出口完全有可能月度回升,您指的是下半年某个月出口会有正的增长吗?第二,商务部将如何整顿铁矿石进口的秩序?谢谢。
  姚坚:去年11、12月份,中国进出口规模大概在1800-1900亿,今年7月份中国当月进出口已经达到了2002亿,是去年底以来月度的最高额。我认为,今年还有5个月,当月出口降幅收窄,包括个别月份出现增长都是有可能的。因为:
  第一,中国出口虽然下降了22%,但是相对于世贸组织公布的其他国家出口降幅而言,中国的出口表现还是有竞争力的。比如美国在今年上半年下降了24%,日本下降了37%,俄罗斯下降了47%,以各国数据来比较,中国的企业和产品的出口还是有竞争力的。
  第二,中国所占市场份额还在提高。刚才我已经说过了,我们在主要贸易伙伴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还是有些提高,至少没有降低,与欧盟、日本、美国等保持了正常的贸易关系。
  第三,贸易结构还比较完善。这主要体现在贸易顺差大幅度缩小了,这是我们多年来外贸追求的目标,今年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顺差缩小了。同时,我国进口结构向好,例如,2007年和2008年,全球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如原油、成品油、铁矿石、木材、橡胶等价格都大幅度上涨。但是今年以来,这些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中国企业抓住当前国际市场资源类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下降有利的时机,进一步扩大了进口。事实上,我们进口的货值下降了,但是进口量却在增长。比如天然橡胶进口价格下降41%,进口数量增长了4%;铁矿石价格下降了45%,进口量增长了32%;原油价格下降了51%,进口增长了6%。这说明我国企业能够更好的运用当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机会,充分利用海外市场来完善自身的成本结构的构成,充分利用市场机会来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我们制成品进口质量也在进一步提高,比如,数控机床进口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进口数控机床的质量、规模和档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数控机床进口的单价平均价格提高了70%,说明我们在高档数控机床的进口产品类别中增加了进口。所以,对外贸易在当前面临这样一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也看到了市场的机遇,也就是说,大宗资源类商品、原材料商品价格下降,在进一步增加进口数量的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保持了竞争力,市场份额保持了稳步增长,会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对于国民经济贡献的力度。
  第二个问题,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钢铁企业集中度不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市场秩序的问题,这些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的现象。在这样一个市场化进程中,随着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发挥,随着主要骨干企业进口能力、进口调控能力的进一步完善,我认为铁矿石进口秩序,包括铁矿石谈判的机制,也会随着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完善。

  中国日报记者:近期有一些媒体报道,“热钱”可能重新进入中国大陆,不知道商务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第二,前段时间有报道说商务部、发改委和中国粮食局赴东北做了关于粮食安全的调查,好象涉及了外商投资对粮食产业的影响,不知道这个调研的结果有没有出来?同时您怎么看待外商投资在中国粮食产业的影响?
  姚坚:关于“热钱”进入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正在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的申报、跟踪和监督制度,应该说在外汇资金的流入、流出、国际收支统计结算上进一步规范,越来越符合国际标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导下,中国外汇流入、流出的制度是完善的,是符合该组织的要求的。当然,中国经济形势在不断地变化,应当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特点来采取有所侧重的贸易、外汇监管措施,这是必要的。
  第二,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据我了解,农业和农产品领域应当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部分。吸收外资不仅会给国内带来相应的资金,最重要的是会带来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管理的经验。所以,我想坚持对外开放、坚持鼓励吸收外资这样一个大的政策是既定的方针,至于在农业领域个别行业,有研究者和专家可能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专家、学者或者行业组织提出这样的意见也是正当的,需要政府进行恰当的评估和考核。但是,总体而言,吸收外资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包括海外的销售渠道,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上海证券报:您刚才提到我国的外贸与经济有了企稳回升的迹象,下半年您觉得外贸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积极因素都有哪些?我国外贸政策方面会不会有一些调整?
  姚坚:从最近几个月数据来看,我们看到了一个出口降幅收窄的企稳迹象。对于下一步形势怎么判断,我们还是持比较谨慎的看法。主要原因:第一是这次出口下降是我们主要的出口市场如美国、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萎缩,不同于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情况。第二,这次金融危机是由金融领域的监管缺失导致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链条很长,波及面很广,全球经济是否会出现整体企稳回升迹象还并不确定,甚至不排除在个别国家出现下一步的问题。从我们得到的美国零售商协会在7月份数据来看,美国的市场销售也是在下降的。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导致我们对市场的看法是比较谨慎的。中国之所以有企稳回升的迹象,中国企业之所以有竞争力,主要是因为我们出口产品结构还是刚性需求比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不太会受收入或需求波动的影响。进口方面大部分是资源类产品和原材料,虽然进口单价在下降,但是还是保持一定的幅度。因此进出口的保证还是有基础的。
  关于下一步出台的政策,从6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进一步稳定外需的一系列政策以后,这些政策见到了积极效果,最突出的是出口退税率,我国按照世贸允许的政策框架提高了出口退税率,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加工贸易政策,仅仅加工贸易限制类的目录就从2000多种减少到了500种,暂停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保证金台账“实转”,进一步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占压。在出口信用保险方面进一步提高了短期出口信用险覆盖面,使出口企业敢签订单,改变了以前部分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的情况。这些政策出台都会使外贸出口企业进一步增强了信心。
  下一步重要的工作是两个方面:一是把这些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到具体的金融企业、保险部门和与外贸相关的海关、税收、商检等各个环节,也包括商务部门;另一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例如广东、江苏等一些沿海地区政府部门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服务,进一步完善了贸易便利化措施,这些都将会给今年出口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条件。

  路透社记者:现在中国促进贸易平衡的努力是不是和保市场、保份额的政策相互矛盾?我们对美国有那么大的贸易顺差,促进贸易平衡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减少对美顺差,但是我们又要保市场、保份额,似乎对美贸易顺差会更加扩大。不知您如何理解这两个政策之间的关系?
  姚坚:关于贸易平衡政策和保市场、保份额,是并不矛盾的两方面内容。就以美国为例,中国对于美国的贸易顺差是大幅度下降的,虽然中国对于美国的出口降幅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看到美国对华出口也表现很不错。比如今年上半年美国整体出口下降了24%,但是美国对于中国的出口只下降了14%。因此,这两个贸易政策总体上是相互促进和支持的。无论从政策的设计还是从政策执行的效果看,随着中美两国贸易机制进一步完善,贸易促进手段进一步多样化,中美双方贸易会进一步促进和发展的。
  最后,向大家补充介绍有关乳制品进口自动许可的问题。最近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了公告,准备把鲜奶、奶粉的进口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主要考虑是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乳制品同比增长了84%,增幅比较高。为了有效地实施贸易管理政策,促进贸易的平稳、正常发展,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对于鲜奶、奶粉和乳清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同时商务部还将对上述产品实行进口报告和信息发布管理。这项政策的实施主要是起到一个事前监控和统计的目的,也是为了保乳制品进口贸易健康有序开展,保证国内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