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攀钢,向祖国报告

2009-09-17 16:33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谢玉先 周军 阅读
 “今天的攀钢,早已不是当年那150万吨规模了,弄弄坪上的‘象牙微雕钢城’,已发展成了子分公司覆盖攀枝花、成都、江油、西昌、昆明、北海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了!”在喜迎共和国60华诞之际,攀钢人自豪地向祖国母亲汇报。

  钢铁钒钛纵横四海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在冶金部关于加快建设攀钢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拉开了建设攀钢的序幕。他高屋建瓴地说:“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的问题,是战略问题……”

  1965年夏,来自天南海北的近10万建设大军云集金沙江畔,沉寂了亿万年的荒山野岭响起了隆隆的开山炮声!

  1965年底,邓小平同志亲自踏勘攀枝花矿区,审定了攀钢建设方案,并赞叹:“这里得天独厚”。

  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经过艰苦卓绝的5年奋战,在不到2.5平方公里的山坡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形成了15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

  1970年7月1日,攀钢建成出铁!

  1986年,总投资95.4亿元的攀钢二期工程全面启动。为了给二期工程提供资金保障,1987年5月28日,攀钢开中国企业先河,与国际银团24家银行代表签订贷款2.1亿美元的协议,成为第一家向国际银团贷款的中国企业。

  正是在巨大的负债压力下,攀钢上下形成一股劲儿,将压力转为动力,全力投入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工作。

  1991年4月18日,江泽民同志视察攀钢,对攀钢的建设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并题词“努力把攀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基地”。1999年4月19日,江泽民同志再次视察攀钢,指示要解决攀钢发展中的困难,加快攀钢发展步伐。

  1997年,攀钢二期工程建成投产,攀钢总体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铁、钢、材在原有产量基础上各增加了100万吨。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形成了大中型材、板材、化工产品和钒钛制品四大支柱产品系列。

  至此,攀钢在完成从“钢坯公司”到“钢材公司”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我国钢铁产业北多南少、东重西寡的布局,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钢材保障。

  在走出“钢坯公司”的怪圈后,攀钢人没有因此而自满,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2001年6月12日,总投资达61亿元的攀钢三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在此后的5年里,攀钢完成了包括全连铸、轨梁万能轧机、热轧技改、冷轧酸轧联机技改、新建钒氮合金生产线、微细粒级钛精矿在内的十大标志性工程,并对多项落后工艺进行了淘汰整改。

  2005年,攀钢以营业收入389.51亿元的骄人业绩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70位。

  2008年,攀钢经受了年初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8·30”攀枝花地震等自然灾害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破坏,生产经营保持平稳有序运行,实现营业收入522.64亿元,成为四川首家突破500亿元的企业。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年的今天,攀钢逐步由一个品种结构单一的“钢坯”公司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精品基地,由一个单一的钢铁厂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攀钢精神铸就丰碑

  攀钢把以“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为核心的攀钢文化作为生存发展的核动力,凝聚职工的强磁力,升华管理的牵引力,制胜市场的核心竞争力。40多年来,靠着这种精神,攀钢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当年,数万建设者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撇下亲人,从全国各地来到攀枝花。“天是罗帐地是床,金沙江是大澡堂,干部工人蹲一地,酱油盐巴下干粮”。“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攀钢人靠着艰苦创业精神,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上世纪90年代,这一精神进一步深化成了以“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为核心的“攀钢精神”。

  1996年10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攀钢视察。他说:攀钢建设非常不容易,建设攀钢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攀钢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物,是邓小平路线的成果。

  新世纪初,攀钢在进行文化理念提炼时,把“攀钢精神”文字表述语“艰苦奋斗,勇攀高峰”改成了“艰苦奋斗,永攀高峰”,“勇”改成“永”,虽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攀钢人与时俱进的精神价值追求。

  大翼雄风搏击风雨

  1970年7月1日,攀钢第一炉铁水娩出。攀钢的第一炉铁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曾几何时,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铁因品位低,岩相结构特殊,难磨难选难冶炼,被外国专家判为“呆矿”。那是一段十分艰辛的日子。全国劳模马景强回忆说,为了练习观看炉内温度,工人们时常举起护目镜看太阳。由于冶炼技术不成熟,铁水经常流淌到炉台上,工人们在铁水的高温炙烤中连续几小时甚至几天清理出铁沟是常事。40多年来,攀钢人不断完善和发展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技术,解决了“泡沫渣”、粘罐等重大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出了一套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技术。这是我国炼铁技术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开发和攀钢的建成投产及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攀钢人随后开发的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突破了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不能喷煤的禁区,创造了世界钒钛磁铁矿有效利用的新记录。

  “呆矿”在攀钢人手里变成了为共和国造福的巨大财富。

  近入新世纪以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召唤下,攀钢人勇于向尖峰“叫板”:

  钒氮合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研究打破国外垄断!

  热连轧关键技术及装备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闯进世界高速轨生产“俱乐部”……

  钒氮合金是一种重要的合金添加剂,其生产技术是一种代表世界钒产业发展方向的国际领先技术。1996年9月,攀钢《用V2O3制取碳化钒和氮化钒的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的立项审查,攀钢人开始了钒氮合金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漫漫征程。

  但,钒氮合金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谈何容易。国际著名微合金钢专家、被誉为世界“钒钢之父”的考辛斯基放出话来:“20多年前,德国、前苏联都声称他们掌握了钒氮合金,但是20多年过去了,仍没有实现批量生产,钒氮合金的工艺原则高中学生都会写出方程式来,但是具体的温度、时间、真空度不易掌握,这里面学问大得很!”因其技术含量太高、生产难度太大,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钒公司下属的Vametco公司仍独霸全球钒氮合金市场。同时,对其拥有的钒氮合金技术实行严格保密,不报道、不转让。

  以孙朝晖为组长的攀钢课题组独创了“采用连续式常压工艺进行钒氮合金产业化生产”的路线。2006年初,在全国科技大会暨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攀钢钒氮合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目前,攀钢的钒氮合金生产能力达到年产2000吨,炉龄达到了创记录的500余天。攀钢钒氮合金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0%,钒制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80%,国际市场的20%以上。包括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在内的国内多个知名、重点建筑也用上了添加了攀钢钒氮合金的优质钢材。而随着攀钢钒氮合金产品销往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市场,美国人垄断钒氮合金的梦想彻底破灭!中国的钒工业也成为我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铁路用3年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用30年时间走过的历程,“中国速度”一步步逼近并超越了“世界速度”。

  令攀钢人倍感自豪的是,这条大“动脉”上铺设的全部27800吨时速350公里100米钢轨均产自他们之手。这是国产时速350公里100米钢轨首次进行正式铺设,标志着以攀钢钢轨为代表的国产钢轨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实物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速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趋势,中国铁路大提速和高速化需要优质的国产高速钢轨。国家将开发高速钢轨的“眼光”投向了攀钢。雄关在前,攀钢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再一次扮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0年1月,攀钢生产的首批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轨发往郑州铁路局进行试铺。2000年8月初,郑州铁路局传来喜讯:用户对攀钢首批2050吨时速200公里高速轨试铺的使用情况非常满意。中国不能生产时速超过200公里高速钢轨的历史就此结束,从此成为“世界高速轨生产俱乐部”的一员!

  随后,攀钢人又先后征服了生产时速25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高速钢轨雄关。而攀钢钢轨也因此成为我国铁路第五次、第六次提速的“主力”。

  今天,攀钢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央企20强,“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开发”研究课题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开创了中国百米长尺钢轨热处理的先河;三氧化二钒、高钒铁、微细粒级钛精矿回收等生产技术国内首创、世界领先,氯化法钛白粉技术国内唯一。每年新产品产量占钢材总量1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科技贡献率50%左右。攀钢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国第三批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四川省创新型示范企业。

  经天纬地只争朝夕

  攀钢人没有满足昨日的辉煌,他们把目光瞄准了更远的将来。

  在参加党的十七大四川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温家宝总理对攀钢改革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在座的许多同志可能还不知道,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钒钛时,何长工(注:原地质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告诉毛主席,这是一个瓶子里的花,意思是说它很难冶炼,很难利用。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攀钢已经找出了一条发展的道路,这些问题大多数都已经解决了而且有所创新。”温总理勉励说:“将来攀钢的规划在高起点上、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上、在节能环保上要有新的突破。”

  “攀钢要做四川第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企业”,面对攀钢的未来,攀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樊政炜魄力十足。

  攀钢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攀钢的优势在资源和自主创新能力。要让攀钢这个老“三线”企业焕发生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钒钛产业的发展,扛起“中国钒”、“中国钛”的大旗,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的步伐。

  按照这一思路,攀钢领导班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四、五”发展战略。即坚持一个目标——努力把攀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拓展四大战略思路——做大钒钛、做精钢铁、做好资源、做强企业;实施五大战略措施——抓住资源战略、精品战略、科技创新战略、人才强企战略、管理流程再造战略”。

  当前,攀钢正加快企业发展由主要依靠钢铁规模为主向资源全面综合利用、做大钒钛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向投资、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重组联合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管理创新、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的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

  在此基础上,攀钢将着力打造五大竞争新优势:一是资源新优势。在攀西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取得重大突破,资源控制和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二是技术新优势。在钒钛钢铁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集成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产品。三是产品新优势。钒钛钢铁精品名牌产品规模、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四是区域新优势。产品在西南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全面提升,钒钛制品、重轨、无缝钢管、特钢、军工用钢等特色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明显提高。五是人才新优势。高层次管理和科技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提高,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明显优化。

  攀钢实现“十一五“规划后,在整体实力、产品结构、技术装备水平、品种质量和生产成本竞争力等方面将有很大提高,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到“十一五”末,攀钢钒产业规模、技术和产品将做到世界领先;钛产业做到中国最大最强,规模和技术国内第一,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技术装备水平、品种质量竞争力提高,重轨产品综合竞争力国内领先,无缝钢管生产线的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军工钢在区域市场的竞争力首屈一指,在全国市场具有相当高的竞争力。

  “铁流映霞红,钢花照眼新”,英雄攀钢人通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用脊梁托起了一座新钢城,“裂谷起宏图,四海展鹏程”,新征程上的攀钢人,正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力争早日把攀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