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地产业内评论 房地产调控旨在逼迫结构调整?

2010-06-17 17:19 来源:中国钒钛之都 作者:综合 阅读

  由于资本市场反应过度,5月中旬曾一度有猜测认为这场始于房地产领域的强硬调控将逐渐放缓,但事实是,“房产税”从传闻到辟谣再到试点仍然如期而至,信贷和税收领域政策对地产领域的调控还在持续加码。上周出炉的5月经济数据显示,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已经出现的下降趋势,而此前业界对于中国经济通胀和过热的担忧,正在逐渐转向对固定资产投资硬着陆的忧虑。

  房地产尚未“绑架”投资数据

  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两个数据其实比CPI、PPI更引业内关注,一是5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2.4%,涨幅出现回落,1-5月,商品房销售额1.58万亿元,同比增长38.4%,增幅比1-4月回落17.0个百分点;二是前五月固定资产投资67358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25.9%。比1-4月份落0.2个百分点。

  如果配合5月份工业数据一并来看的话,工业和投资这两个预示经济深层变化趋势的指标已经释放了一丝不确定信号。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已经逼近三年以来低点。

  但是城镇固投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投资从目前来看还没有拖数据的后腿。采访中,山西证券宏观分析师伊磊表示,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仍然保持上升态势,累计投资额和增速均超2007年高峰水平,从房屋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来看单月增速也快速增长。伊磊分析,这一方面是由于去年低基数,另一方面是补库存结果。

  伊磊认为,5月投资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中央投资的放缓和地方投资项目因受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影响增速下滑,此外,高耗能产业投资也因国家强力推进结构调整、抑制产能过剩继续放缓。

  但是,伊磊也提到,由于房屋销售的预期下滑,预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未来或有所下降。这也意味着,未来几个月内,随着房地产调控影响的逐渐深入,投资数据可能进一步走弱。

  在2009年中国经济通过投资引领率先走向复苏的过程中,房地产投资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市场人士曾预计,针对房地产市场投机的系列政策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硬着陆,而经济或将面临二次探底的可能。不过从现实的数据来看,房地产投资还暂时“绑架”不了投资步伐,而“绑架”整个经济的能力也让人质疑。

  地产调控“无视”钢铁业困境

  但是,伊磊也发现,5月份房地产投资虽未下滑,但房屋施工面积却出现回落,表明受到政策调控影响部分房地产企业或通过延缓施工时间拖延上市销售进程,以期渡过政策低谷。

  也正因为如此,处于房地产开发下游的建筑建材开始受到一些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钢铁业。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自4月中旬开始下跌以来,钢价已持续下跌将近两个月。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王国清分析认为,持续的房地产调控政对建筑钢材的需求将会是较大的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我国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均创下月度历史新高。王国清预计,如果国家在钢铁产量难以控制,国内需求难以有较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国内钢铁供应过剩的现象将更为严重。

  但是,从信贷和税收政策最近连续公布的一些政策细节来看,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并没有放缓或者停滞的势头。这也意味着,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并没有因为某些下游行业陷入困境而就此停手。

  而从房地产对于钢铁行业需求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政策似乎决意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打开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缺口”。

  房地产调控在逼迫结构调整?

  “高增长、低通胀的现实情况是国家对地产调控信心坚决的前提条件。”采访中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虽然目前经济尚存通胀压力,但是和保持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比起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已经成为不可不做的功课,“因此这一回中央可能选择一步到位,不管地产股如何下跌、下游产业如何嗷嗷待哺,所有的转型都需要有阵痛。”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从2010年2季度开始,旧模式主导的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原因在于过去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条件都已经开始丧失:一是外部经济疲软;二是低成本模式因劳动力价格升势而难以为继;三是去年的过度刺激已将大部分政策空间消耗殆尽,未来很难再有大力度刺激政策。中国经济的出路只有转型。

  房地产和经济结构转型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关联?采访中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我国经济严重依赖房地产的畸形结构是近年来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不合理之处,对地产业进行调控,或许短期内这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但长期来看有助于实现经济转型和调整经济结构。

  而实际上,国外成熟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存在商品房和保障房两个市场,正是由于国内保障房市场缺位,才使得商品房市场承担了更多保障性住房的职能,也屡屡在高房价面前,面临着更多调控的压力。上述人士表示,保障性住房同样可以带动下游产业的需求,如果商品房和保障房市场层次分明,那么所有调控就不必瞻前顾后。而国内保障性住房市场多年缺位,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更愿意通过土地财政来实现收入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