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企业

中国鞋商的欧洲关税因应之策

2006-02-24 11:07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译者/徐柳 阅读

 英国《金融时报》杰夫•代尔(Geoff Dyer)温州报道


    在欧盟委员会(EU)准备对徐宏真所在公司出口欧洲的皮鞋加征一项严苛的新关税之际,人们或许以为徐宏真会制造障碍,以牙还牙。

    然而,这位吉尔达(Jierda)副总经理无意复仇,正打算从长计议。吉尔达是中国最大的皮鞋制造商之一。“整个事件表明,在海外市场上,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价格战,”他说,“我们希望成为一家拥有自己营销和品牌的美国式公司。”

    有人认为他们得益于政府的扶持——这是指控其倾销的言下之意,对于这种观点,总部位于温州的吉尔达和当地许多其它制鞋商都感到困惑。温州是中国私营资本的温床。它们表示,这座城市的产业是靠私人储蓄建立起来的,而非国有银行的低息贷款。同时,有人感到非常愤怒:因为温州为数不多的几家专营欧洲出口市场的企业势必遭受重创。


    不过,徐宏真估计,大多数公司都将找到对策。目前吉尔达在俄罗斯的销售增长强劲,而且正打入美国。同时,吉尔达在中国国内市场也在迅速扩张,该公司在当地已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关税可能只是一个短期问题,”他说,“重要的是我们要推进自己的品牌战略。”

    温州制鞋行业目前约有4000家企业。2004年,出口额达到10.4亿美元。

    温州素以“从赤贫到巨富”( rags-to-riches)的故事著称,而吉尔达正是其中的一个。在1949年共产党执政前,其创始人余阿寿只是个补鞋铺的学徒。后来的几十年,他在一家国营鞋厂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尽管私营企业还不合法,余阿寿已开始在自家里屋开了一个小作坊,当时就有人开始请他为自己的婚礼做鞋。他的公司1991年才正式注册(成立),而去年,销售额就达到了5亿元人民币(合6200万美元)。

    2005年,吉尔达销售额的半数来自出口,在其去年制造的300万双鞋中,有70万双销往欧洲。该公司也为其它品牌制鞋——如丹麦的Blend品牌,不过,其目前销售额的80%来自于自有品牌吉尔达。该公司与一家法国设计公司签约,在设计方面为其品牌提供了帮助。现在,吉尔达已经在米兰开设了一家鞋店。

    在徐宏真看来,目前争端的根源在于中国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但是,廉价劳动力不会永远存在,特别是在中国繁荣的东部沿海地区。10年前,吉尔达的最低月薪是350元人民币,现在则是1300元人民币,而熟练工每个月可以拿到4000元人民币。

    温州最大的制鞋企业之一奥康集团(Aokang),已开始将生产转向内地城市重庆,那里的劳动力要便宜得多。徐宏真表示,他能想象到这样的前景:将制造业转移至内陆省份,而温州则成为营销和设计中心。

    然而,在徐宏真看来,全球市场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晰。他表示,20世纪60年代,欧洲工业迅速扩张,但美国对此的反应并不是封闭市场。相反,美国公司在品牌、营销和技术方面进行投资。他表示,如果中国在欧盟遭到封杀,填补空白的也是印度企业,而不是欧洲生产商。他表示:“美国当时很精明,但不知道欧盟现在是不是很聪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