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在发展中要想屹立不倒,必须找到发展之魂;一座发展中的城市在面临多条路径选择时,需要理性和智慧。
攀枝花因资源而生,因工业而兴。如果没有富甲天下的资源,攀枝花至今依然偏僻落后,同1700年前蜀国丞相诸葛亮所见并无二致。或许,有可能成为都市具有小资情调的人追忆怀古的地方;或许,有可能成为现代人劳其筋骨之所在。这二者,并非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的理想选择。 生活的改善、生老病死的保障、城乡的和谐等等,均离不开发展。 离开攀枝花的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而去奢谈发展,无异于痴人说梦。 早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攀枝花的矿藏就已被发现。它以占全国20%的铁、64%的钒、93%的钛、98%的钪和33%的铬、钴、镍以及丰富的水能、光热资源而享有“聚宝盆”的美誉。资源构成和匹配成为发展工业的理想之地和必然选择。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曾经呼吁:“把攀枝花建成中国的工业心脏”。 攀枝花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工业在城市发展中一直是发展的主旋律。没有工业的发展,攀枝花仅仅是一座矿山而已。因为有了攀枝花这样的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周边的诸多少数民族才能加速度赶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从而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城市化的角度、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发展工业不仅是攀枝花的未来之魂,也是整个川滇交界地区的未来之魂。这是我们的现实任务和历史责任。 过去的五年,是攀枝花发展最好的时期。梳理五年来攀枝花的财富增长曲线,工业在其中占有绝对领涨地位。全市的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69.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58.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7.3%;“十五”期间实现利税137.01亿元,是“九五”期间的8.5倍,2005年就实现利税55.2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十五”期间攀枝花累计吸引外来资金约70亿元,共有260个工业项目落户攀枝花,工业确是我们的财富之源。 早在“十五”之初,攀枝花就提出了“工业强市”战略,紧紧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不动摇,才有了“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也才有2005年的厚积薄发和奋力一跃。是工业让攀枝花没有输在“十五”的起跑线上。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业发展的历史。从蒸汽机到计算机,变化的是手段,不变的是工业。 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支撑当地经济的命脉无一例外是工业。领风气之先的广东,得益于他们的加工贸易。发韧于商,崛起于手工作坊的江浙,最后的王牌是他们的制造业。 站在“十一五”的门槛,高擎科学发展观的旗帜,重循历史的轨迹,廓清眼前的迷雾,始终不变的选择就是:工业强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