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狠抓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力促进优势产业整合与发展,抓好经济运行调节,努力开拓市场,保持了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去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6亿元;18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13.8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76.2亿元,全市工业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县域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06年东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07亿元,同比增长44.1%;西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0.91亿元,同比增长57.2%;仁和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8.46亿元,同比增长45.7%;米易县完成工业增加值6.88亿元,同比增长57.3%;盐边县完成工业增加值6.62亿元,同比增长68.3%(区县工业增加值指各区县所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大企业稳定增长、民营经济强势发展。2006年攀钢完成工业增加值81.16亿元,同比增长21.3%;钢城企业公司(单项统计部分)完成10.87亿元,同比增长10.80%,攀煤公司完成7.25亿元,同比增长7.6%。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3.24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105.2%,同比增长21.1%,增速全省第一。2006年12月末民营经济实有从业人员19.15万人,同比增长6.2%,在缓解就业压力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较好。2006年钢铁、钒钛、能源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95.48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95.56%;其中钢铁产值完成249.4亿元、钒钛产值完成37.6亿元、能源产值完成88.8亿元、化工产业产值19.7亿元,分别增长11.9%、27%、15.5%和44%。 ——工业出口贸易平衡增长。2006年工业制品出口13726万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攀钢出口总额20816万美元。 主要出口产品:黄磷463万美元;五氧化二钒101万美元;金属硅80万美元;二氧化硅94万美元;陶粒支撑剂29万美元;钢铁及其制品(冷热轧卷板、镀锌板、钒铁等)12460万美元,钒制品331万美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06年生铁产量571.25万吨,同比增长27.9%;钢材416.28万吨,同比增长10.3%;发电量202.55亿千瓦时,下降1%;钒渣18.01万吨,同比增长12.69%;黄磷83799吨,同比增长11.1%;水泥162.17万吨,同比增长24.7%;焦炭465.07万吨,同比增长16.7%;五氧化二钒3175吨,同比增长19.36%;高钒铁15760吨,同比增长18.01%;钛精矿595769吨,同比增长42.47%;钛白粉35952吨,同比增长196.58%。 ——能源运输稳定增长,基本满足全市生产需要。2006年全市累计生产原煤885.67万吨;加工洗精煤499.94万吨;焦炭465.07万吨,保障了重点企业的煤炭供应;电力完成了年初制定的60亿千瓦时售电量目标,全年最高运行负荷101.1万KW,负荷率91.73%,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的电力支撑。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23034车,1935.9万吨,同比增加4.67%。石油部门全市累计购进汽油8.56万吨,同比增长20.06%,累计购进柴油23.78万吨,同比增长24.1%;累计销售汽油8.45万吨,同比增长16.58%;累计销售柴油23.43万吨,同比增长19.26%,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 2006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65%,全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134.3亿元,接近过去五年的总和,超过2002年的8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