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企业

向“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迈进

2007-06-05 08:34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全面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局

  迈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迫切需求,时刻敦促攀枝花环保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为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促进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面开创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一、统一思想,环境意识得到普遍提高

  攀枝花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四十多年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2004年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后,全市对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了共识。一方面,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发展的主题,加快发展的速度,夯实地方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牺牲环境,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众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中,必须选择一种满足环境容量、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新的发展模式。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区、县均成立环境保护局,并列入政府组成部门,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关闭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工艺,强化了污染治理工作,开展了循环经济的示范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了环保投入(03年~06年,污染治理资金总投入21.5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共投入2.4亿元)。经过近两年来的艰苦努力,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不断攀升,从2004年的16%到2005年的53.9%,再到2006年的80.7%;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地表水环境质量除粪大肠菌群、磷个别指标超标外,其余均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规定的功能区标准。

  二、突出重点,不断强化环保工作措施

  一是全面启动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再掀环保热潮。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对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扩大对外开放等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自2006年3月我市正式启动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以来,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安静、生态、提高、细胞”六大环境工程,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考核的29项指标已完成24项,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32项考核指标已完成17项。

  二是加大老污染源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削减污染总量。坚持“新帐不欠,老帐要还”,强化污染治理,不断削减污染总量。按照国家、省总量控制计划的要求,为确保我市到2010年底,全市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控制在18000吨、2200吨,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81000吨目标的实现,我们编制了《攀枝花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当中。2005年全市共对190个污染源进行了整治,投入限期治理资金7.92亿元,削减烟(粉)尘10000吨,二氧化硫186吨,化学需氧量35吨,氨氮1000吨。2006年,又对96个重点项目进行整治,投入治理资金3.46亿元,削减化学需氧量722吨,氨氮40吨,烟粉尘27526吨。今年省、市、县(区)三级政府共下达限期治理企业107家。按照省政府今年下达的我市二氧化硫减排4400吨、化学需氧量控制量1.8万吨、氨氮控制量0.22万吨的目标,我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削减措施,目前已关闭攀枝花发电公司新庄站2台5万千瓦机组、河门口站1台5万千瓦机组,实现削减二氧化硫4117吨。加大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炳草岗、仁和张家湾、西区二坪子、二滩库区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达760吨,拟建设的东区马脖子沟、西区灰槽子沟两个垃圾处理场将新增日处理垃圾能力660吨;已建成的炳草岗污水处理厂和仁和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万吨,今年内将建成的清香坪污水处理厂一期、大渡口污水处理厂将新增日处理能力4万吨,预计将减排化学需氧量5949吨、氨氮379.6吨。

  三是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控污染增量。坚持“发展为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规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环境容量的要求,严格审批新建项目,严把新建项目选址、验收关。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工作的意见》、《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工业总体布局总体规划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环保审批和规划环评及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市五个工业集中区都已开展了区域环评,同时,《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规划》和《攀钢十一五发展规划》两个专项规划已进行了规划环评,并经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批复。所有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入园项目,均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四是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坚持抓好每年的中高考“禁噪”监督管理工作,重点对建筑施工噪声、娱乐行业噪声扰民行为进行了查处。继续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加强车辆的路检、抽检,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尾气超标车辆;大力推进“禁燃区”工作,自2003年以来,依法划定了东区大渡口片区、西区清香坪、玉泉、陶家渡片区、仁和区仁和镇为城市“禁燃区”,进一步扩大了我市“禁燃区”面积;开展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2006年全面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设置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牌和界桩;开展了运输易脱落扬撒物质污染专项治理工作,有效遏制道路运输抛洒二次扬尘污染问题。

  五是严格环境执法,确保环境安全。围绕市民群众反映的环境突出问题,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按照国家、省“清理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对饮用水水质安全、新建项目的违规建设、限期治理项目的落实、危险废物安全管理以及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开展了执法监督,有效地防范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化解了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2006年,我市共计接到环保投诉570余件,检查企业2200余次,查处企业违法行为43起,行政罚款32起,处罚金额106万元。

  六是认真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环保工作氛围。充分发挥环保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这一利国利民的基本国策不断深入人心。一是面向社会,以 “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环境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积极与新闻媒体密切合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宣传阵地作用,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弘扬环保先进事迹,曝光环境违法事件。三是夯实环境基础教育、切实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7所、市级绿色学校15所、县区级绿色学校25所;创建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国家级绿色家庭1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四是大力开展各级环保培训工作,狠抓了不同层次领导、企业法人代表的环保法制教育培训以及环保系统内部的业务培训工作,几年来,共举办各种环保培训班21期,14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

  三、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迎难而上

  通过有效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遏制了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工作被动局面得到了初步扭转,环保工作形势、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老百姓的满意度、认可度有所上升。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环境质量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在各级干部中重发展、轻环保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业主的环保意识淡薄,重经济效益,对环保投入不到位,违法排污时有发生。二是结构性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产业结构同构问题不但没有改善,还有加剧的趋势。以钢铁、能源、煤炭、水泥等为代表的高污染传统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依然较大。三是污染治理进展缓慢、成果有限。作为一个资源开发型重工业城市,在建市之初根据“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一开始就埋下了极大的环保隐患,先天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我市环保工作历史欠账太多,包袱积淀太重,全市的污染治理项目呈现出规模大、技术复杂、投资高、周期长的特点,有些污染问题,如二氧化硫治理,至今仍缺乏优化的治理技术和手段。四是环保部门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环境管理及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近期央视记者和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督查暗访时指出的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污染治理、执法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切实加强整改。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对此,攀枝花环保人责无旁贷,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体市民的热情参与下,采取强有力措施,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开拓创新,务实工作,全面开创攀枝花环保工作的新篇章!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实现发展又好又快

  攀枝花市经委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包括节约能耗和减排污染两个方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抓手,是国家确定的“十一五”必须完成的两项约束性指标。我市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市委、市政府的既定战略决策,是建设“实力攀枝花、魅力攀枝花、活力攀枝花、和谐攀枝花”的重要举措。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必须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好”就要求我们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节能减排体现的正是这种要求。

  近年来,我市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万元产值能耗2.26吨标煤,完成省上下达的降低4%的目标。主要工业产品的单位能耗逐年下降。但是,与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200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3.77吨标煤/万元,全省平均为1.53吨标煤,列全省倒数第一,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9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5.65吨标煤/万元,全省平均为3.52吨标煤,列全省倒数第三,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8倍。因此,能源消耗居高不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是当前制约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造成我市工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理念还没有真正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市的产业格局以电冶、建材、化工、钢铁、火电等高资源、高能源消耗行业为主导,重化工业产值比重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结构调整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三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基本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占的比例小。四是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能源量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全省处于下游水平。五是骨干企业以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企业为主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年综合能耗超过3000吨标煤的就占了1/3。六是排污总量大与环境容量小的矛盾比较突出。

  省委、省政府把今年确定为节能减排攻坚年,并给我市下达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的目标。今年也是我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关键之年。因此,我市将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市的总体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狠抓淘汰落后、节能降耗、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突出项目建设、培植新的支柱、做强产业集群、加强运行调节,做到在“好”上有硬举措,“快”上有新突破,确保节能减排任务完成,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一、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大调整力度,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一是要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增长。我市《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要求,把能评与环评、安评一样做为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对达不到合理用能规范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备案、核准。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对全市钢铁、水泥、焦化、电冶、火电、煤炭等行业进行了清理,列出了淘汰的进度表,准备进一步讨论、核对后报市政府公布。三是要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清理,纠正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差别电价和超标准耗能加价收费政策。今年初已对两户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政策,今后将视情况加大此项力度。四是积极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存量”,大力发展钒、钛、机械加工等低能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引导、鼓励发展综合利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低资源消耗产业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五是深入推进“百亿工程”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百亿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六是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按照《攀枝花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加快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西区民营经济试验区、盐边新九工矿区、东区高粱坪集中区、仁和区橄榄坪工业发展区、米易白马工矿区和长坡石材加工区建设,推动优势产业聚集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