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周才被调到色谱岗位学习,很多工作都还不熟悉,到现在为止,我只会4个岗位!”5月29日,攀钢煤化工厂试验室综合班的职工曾艾艳对笔者说道。很多人一辈子都只会一个岗位,而她说自己只会4个岗位。面对笔者的疑惑,性格开朗的曾艾艳表情严肃地补充道:“我身边的很多同事比我会的岗位更多!” 在大家看来,曾艾艳的技术已经很不错了,她曾在攀钢(集团)公司化验工技术比武上获得过第一名,多次获厂化验工技术比武前三名,是新钢钒公司三级技术能手。曾艾艳认为,在技术比赛上拿到名次只能证明某一方面技术精,为了能像“一块砖”,被车间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搬到”有用的地方,她给自己定了更高的目标,那就是要成为一名技术“多面手”。 曾艾艳的志气,是自己多年培养而来的。2001年底,曾艾艳被调到试验室工作,在技术上,她是典型的“半路出家”。一大堆枯燥的化验数据、一长串各式各样的化学符号、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瓶瓶罐罐,以及各种“怪脾气”的危化液体和难以捉摸的化学反应,成了曾艾艳面前的“拦路虎”,可这并没有影响她对化验技术的钻研。她不仅向师傅和同事虚心请教,还找来了初中、高中的化学课本,从基础补起,理论学习逐渐加深。同时,她加强实际演练,苦练化验基本操作;每次使用试管前都用清水洗3次,蒸馏水洗3次,再用试液洗3次;装入液体后静置30秒,观察液体要平视,对液体反应要敏锐……化验程序虽然十分繁琐,但为了保证化验结果的准确性,曾艾艳从一开始学习就严格按照步骤和程序来做,绝不“偷工减料”,培养起了良好的操作习惯。迄今为止,无论化检验工作有多急、量有多大,这些早期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一直影响着她的每一步操作。 “化检验技术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每一次都要有端正的操作态度,技术就是要为解决工作所需服务。对于技术和工作的关系,曾艾艳这样谈自己的看法。到今年5月中旬,曾艾艳先后在4个岗位工作过,每一个岗位上,她都把练技术同干实际工作结合起来。2006年,她在生化岗位工作了一年。由于当时煤化工厂化产系统扩能改造,临时化验任务非常紧张,很多化验项目是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由于攀枝花特殊的气候和水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果完全按照国家的操作标准进行化验,必定影响结果。为了保证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开发适合当时条件的化验方法。为此,曾艾艳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际操作经验,和同事一起,开发出了“生化废水中磷含量的测定方法”、“硫氰酸盐的测定方法”、“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等近10种化验方法,满足了生产现场所需。 尽管曾艾艳现在已经有比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她学习技术的态度还和以前当学徒一样认真,班长陈明秀说:“曾艾艳学技术非常认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她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边学就边记。” 对于技术“多面手”,曾艾艳认识很到位:“要想成为技术多面手,专业知识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这样才能满足车间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面对色谱岗位的新环境,曾艾艳觉得比较陌生,但她表示,将坚持不断地继续学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