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企业

风正扬帆疾速行

2007-06-28 15:12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中冶实久职教中心办学纪实

  中冶实久职教中心(原十九冶职教中心)是一所由原冶金工业部批准开办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包括技校、中专两个层次学历教育,隶属于中冶实久有限公司,校址位于“钢铁钒钛”之都——四川攀枝花,创办于一九五三年,距今已有五十四年办学历史。学校占地9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设有电工、电子、服装加工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另有学生宿舍楼三栋,教学大楼二栋、办公楼一栋,运动场三个,食堂、澡堂等生活设施齐全,图书馆藏书五万余册。现有教职员工50余人,在校学生866人,其中技工学生452人,中专学生89人,成人学历教育325人。一九九0年十九冶技校被评为四川省职教先进单位,一九九三年十九冶建筑工程学校评为四川省合格中专,一九九六年经省劳动厅评估为四川省重点技工学校。

  职教中心在办学的历程中,始终牢牢把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质量为根本,以管理为保障,以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培养多层次、多规格、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新路子。形成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多种经营、推荐就业一条龙服务的办学新特色,正在成为攀枝花市一个重要的实用型人才培训基地。

  更新理念,走市场化办学之路

  新世纪初,当职业教育曙光初现之时,学校领导班子以敏锐的目光发现并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期。在经过市场预测,人才需求调研之后,2003年秋季开始恢复技校招生。在生源市场匮乏,多数家长尚未转变观念的情况下,领导班子成员带领招办的同志面对现实迎难而上,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深入边远山区进行宣传。当年招收电工、钳工两个班级80多人,十九冶技校复兴了。2004年职教中心全面更新办学理念,主动出击市场,面向社会求发展,面向市场要效益,打破以往秋季招生常规,实行春秋两季招生,为中心的稳定发展、做强做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十九冶建筑工程学校恢复招生,开设了工业民用建筑、财会、服装、保安等四个专业。中心领导班子并不满足现状,他们以发展的眼光站在市场前沿及时创办数控加工等新专业。同时积极对学校的“拳头专业”电、钳、焊等车间进行硬件、软件方面改造,既提高了专业的技术含金量,又使办学条件得到提升。

  在成人教育方面,中心利用名校效应,先后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联办成人学历函授教育,从开始只有大专班发展到专升本,从两个专业发展到六个专业。满足了在职职工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也为企业及社会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2005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十九冶函授站被授予“优秀函授站”称号。

  技能鉴定方面,该校具有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川—22所),“四川省再就业培训基地”、“四川省计算机技能培训基地”、“四川省计算机技能培训集团董事单位”、“中冶集团电焊工资质认证合格单位”、四川省安监局批准的“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单位”、四川省电监办批准设立的攀枝花市唯一的“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培训机构”、“农民工培训基地”等多种办学资质。

  近年来在中冶实久领导和人力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职教中心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契机,从工人技师抓起,在全公司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考核鉴定工作,并带动高级工、中初级工的技能鉴定工作,促进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掀起了职工学技术、钻业务、做技能型人才的高潮。共办理技师资格证246人,培训鉴定办理高级工资格证965人,中级工1082人。

  短短几年,职教中心外抓市场、内抓管理全面实施“管理兴校、质量立校”战略。观念一新天地宽,在新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全体员工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实现了四个转变四个突破。即从输血到造血供血的转变,由拨款办教育到进入中冶实久经营承包行列;从管理学校转变为经营学校;从单一经济转为多种经营;从以成人教育为主转向以技工、中专教育为主的多层次办学。经济效益一年一个台阶,2003年全校经济收入仅有167万元,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办学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丢掉了亏损实现盈利,2006年经济收入403万元,同比增长14.5%,在岗职工年人均收入2.3万元,同比增长15%;利润7万元,同比增长16.7%;市场扩展取得大突破;培训市场辐射攀西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再次进入“市文明单位”行列;内部管理有新突破,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上新台阶。职教中心在市场上经受了洗礼,站稳了脚跟,得到了认可,自身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市场化办学的成功之路。形成了以技校、中专教育为主干、以成人教育、短期培训、技能鉴定、多种经营等复合教育为分支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质量第一,严格管理体系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职教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之本。在当今“大培训”、“大就业”的格局中,职教中心把加强质量管理,打造品牌学校和品牌专业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策略。在“内强于管理、外争于市场”的指导思想下,不断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实施运行。如:《关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经济运行管理办法》、《外聘教师管理办法》、《职教中心问责制》、《职教中心工作质量劳动纪律考核办法》、《学生日常管理规则》、《学生行为规范标准》等等。为保证教学质量,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班主任工作会、家长会,注重倾听不同层面的反映、意见,及时掌握学生及家长的需求,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对教师进行教案检查,不定期抽查听课,督促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恢复招生以来,每年定期举办学生技能大赛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学技能、重技能、比技能”的良好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竞技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情,提升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同时从两个方面入手,创造确保管理制度正常运行的外部条件。首先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能力,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几年来先后多次派人到成都、深圳、北京等地学习深造,受训教师50余人次,涉及10个工种学科。其次,为了招得进,稳得住,学得好,出得去,有本事,受欢迎,学校花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走“质量吸引生源——生源促进质量”良性循环道路。几年间自筹资金400余万元用于改善校园环境和教学条件,先后进行了办公楼、教学楼装修,学生宿舍装修及改造、更换办公设施,新建学生运动场、学生食堂,新建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服装制作操作室、数控实训室等。在校园内进行了水、电、网络改造、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使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教学设施、教学场所及教学手段得到根本提高。从外部条件上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该校优良的教学质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2003级钳工班学生庄洪鑫、石元银两同学,于2004年8月在四川崇州参加广州数控杯全国技工学校技能竞赛(工具钳工)获第二名、第三名好成绩并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比赛;2004年10月,经该校培训的三名电焊工,参加全国冶金焊工技能大赛,在17个团体51名选手的激烈角逐中,夺得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使得过去在全国性大赛中一直默默无闻的十九冶人,突然一鸣惊人,受到了中冶集团领导的表扬。2006年10月,由该校培训的三名选手,代表中冶实久参加在青岛举行的全国冶金建设系统首届职工技能竞赛,在19个团体58名选手的角逐中,荣获焊(铆)工竞赛团体第一名和个人第一名、个人第二名、第二十二名的好成绩。一个参赛队囊括了冠亚军,这在行业大赛中是少有的,中冶实久再次名声大震,职教中心为中冶集团争得了荣誉,为中冶实久争了光彩。

  以人为本,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

  职教中心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的,技校、中专实行开放式教育半封闭管理。推行校级值周、行政值日、教师值班三级共管的值日责任制,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稳定有序开展,强化联系挂钩实行教师与学生谈心、科长与学生谈心、校领导与学生谈心的谈话制度,抓两头带中间,明确任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后勤服务与安全保卫等方面注重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落到实处。以“贴心管理、爱心教育、热心服务”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及社会的认可。

  校企合作,构筑安置渠道

  近几年就业形势一直非常严峻,但该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却十分看好,毕业生一次性签约就业率100%,供不应求。究其原因在于抓好校企合作。该校背靠中冶实久大企业,在中冶实久领导及人力资源部的关心支持下,这几年学校毕业生被安置到中冶实久在攀各二级单位及南京、武汉、宁波等外地分公司。学校在首先满足中冶实久企业内部用人的同时,还在“长三角”、“珠三角”及厦门等地建立了就业基地。目前有十多个地区几十家企业与该校形成了合作关系。为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也为了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要求,使学校的“教育服务”产品真正为顾客(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所满意,学校认真做好毕业生跟踪管理工作,跟踪服务的时间一般为二年,并向学生及家长承诺:二年内,若因身体或其它原因不能适应工作要求的,可再次安置,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由于该校设置的专业是市场紧俏的技术含量高的“热门专业”,加上热情周到的服务,学校毕业生受到了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成为企业的香饽饽。

  开展校企合作,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先进性。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近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多了。在企业实习实训时,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运用,在运用中得以巩固、加深理解和提高,遇到问题还有指导师傅进行讲解和辅导,所以提高更快,而且课堂就是生产现场,真正做到了“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从操作技术到厂规厂纪各个方面都增强了适应性。

  目前,职教中心上下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打造“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双平台,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与企业“老朋友”的合作越来越牢固并进一步发展,合作的“新朋友”接踵而来。走出了一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学校推荐安置之路。以“出口”带动“入口”,真正形成了“出口”畅“入口”旺的局面。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实力,具有魅力的中冶实久职教中心正用她自己的方式创造新的辉煌,以百倍的信心、坚定的信念,蓄势待发,向着全国重点技校、高级技工学校的目标奋力飞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