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最简便的办法是不要采食野蘑菇,不要吃自己不熟识的蘑菇或从未食用过的蘑菇。 [毒菇分类] 我国常见的毒菇主要有三类,即毒伞类(鹅膏类)、环柄菌类和一些生长在畜粪上的菌类。毒伞类的主要特点是地生,菌托或有或不明显,菌环可有可无,菌褶白色。环柄菇类大多生长在有杂草等腐烂发臭有机质的地上,菌褶通常为白色、浅黄至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生长在畜粪上的菇大多有毒,通常能引起神经中毒、胃肠道中毒等。 [中毒症状] 由于毒菇种类不同,有毒成分不一样,因此,中毒症状也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下列5种类型: 胃肠型:发病迅速,误食毒菇后10分钟至2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上吐下泻,剧烈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是最常见的中毒类型,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导致死亡。 神经精神型:病人可出现各种神经错乱症状,很少会导致死亡。 溶血型:潜伏期为6小时至2天,初时主要表现为肠道症状,3—4天后皮肤变黄、肝脾肿大,严重者抽搐、昏迷,进而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脏器损害型:这种类型中毒最为严重,病情凶险,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极高。 日光性皮炎:皮肤暴露于日光部分发生肿胀,上肢及颜面有皮疹。 [治疗原则] ●误食毒菇者,应及早送医院治疗。如在离医院很远的地区,家人应先让病人口服大量食盐水,然后用食指抠喉催吐,再送医院治疗。 ●对神经精神型中毒者,以镇静和肌肉松弛治疗为主。 ●溶血型可用激素或输血方法治疗。 ●肝损害型应采取以护肝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