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民族地区24所土木结构村小改造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 刘蔼岚 实习生 刘丽文/图 民族地区24所土木结构村小改造是我市2007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4月,由市民宗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筹集资金228.7万元,盐边县政府配套资金90万元启动实施。新学期开始,山里的1000多名孩子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小屋,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 8月底,记者深入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温泉彝族乡实地采访了这项为民族地区百姓带来福音的惠民工程,亲身体验了工程建设的难度,也被那些为改善山区孩子上学条件而奔走的人们深深感动。 宝石山的希望 8月31日一大早,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大湾村9岁的彝族小姑娘毛青早早来到新学校,踮起脚尖,双手扶在窗户上,望着宽敞明亮的新教室,期待的目光中充满了无限遐想。 雪白的围墙,整洁的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新建成的宝石村小与周围农舍比起来显得格外夺目。 在附近居民的眼里,孩子们能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曾是“不可想象”的事。一群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山野,清脆悦耳。 宝石村小位于海拔2700米的宝石山上,有35个学生。过去,孩子们挤在村里一间用木板、石头搭建成的土木结构小屋里上课。经过常年的风吹雨淋,墙上的泥土已经脱落,裂缝随处可见;房顶的瓦片破败不堪,小雨小漏,大雨大漏,冬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被冻得瑟瑟发抖;没有窗户,不通水电,教室光线异常昏暗,很多时候孩子们只能到屋檐下上课。 今年5月,政府出资7万多元对宝石村小进行改造,村民们高兴得不得了,主动出工出力帮着修路、搬砖、运沙石,不要一分钱报酬。 孩子们在新学校里开心地玩耍 新学校建成后,30岁的老师毛大勇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像一个刚刚从教的毕业生,一遍又一遍地打扫自己的新办公室。“教了九年书,终于有自己的办公室了!”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黝黑的脸上。对于未来,这个乡村教师充满了信心:“我将再接再厉,把我全部的知识教给孩子们,让他们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 村民毛阿鹏想到自己的两个孙子再也不用像儿子那样每周背着一背篓洋芋,走4个小时的山路到山下读书时,激动地对记者说:“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建新学校,以后娃娃上学方便了,家长也放心了。看到新学校,我们就看到了希望。” 走进大堡村 温泉彝族乡的大堡村小是这次村小改造工程中难度最大的两所学校之一。8月23日下午,温泉乡中心校校长找来摩托车送我们进山,这条从悬崖上开凿出来的乡村便道是大堡村小与外界的唯一通道。 大堡村小修建用的水泥砖就是通过摩托车运进山里的 摩托车在山谷行驶十分钟后,就开始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前进。雨后的道路泥泞不堪,沟壑纵横,大大小小的碎石躺在路上,崎岖不平。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险,车子行进在宽不过两米、最窄处只有三四十厘米的羊肠小道上,深不见底的悬崖让人心里发毛。路上有多处塌方,有几条溪流把路隔断。驾车的师傅告诉我们,现在的路况算是好的,一下大雨,再好的摩托车手也不敢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看到了大堡村小。 就是这样一条简易的便道,却是学校改造的生命线。680趟车次,895趟马驮,100多吨物资就是通过人背马驮摩托车运,才进了山里。山外1.5元就能买到的一块水泥砖运进山里仅运费就高达5.5元。负责大堡村小改造工程的母祖兴仅在运输上就多支出了21000多元,工程做下来赔了近1万元。他说:“改善山区孩子们的教学条件,虽说亏了本,但值!” 可亲可敬的人们 此次改造的24所学校分布在盐边县8个乡2个镇条件最恶劣、地势最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平均海拔2000多米。工期短,任务重,条件艰苦,建设难度超乎想象。县教育局李朝清、卞玉国与县民宗局卢在华三人组成工作组,对这项惠民工程进行督导。 从4月份工程启动以来,李朝清三人就来回穿梭在大山里,奔走在24所学校的建筑工地,马不停蹄地为学校选址、协调、工程质量和进度问题忙碌着。每天他们总是迎着第一缕曙光出发,晚上10点左右才收工,12点多回到驻地是常事。大山里七八个小时的山路常让他们的腿脚发肿;饿得实在发慌了就在老乡那里买几个土豆烧了充饥……一座座新校舍终于建成了。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李朝清说,这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