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资源

裂谷瑰宝苴却砚

2007-01-24 08:23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周越 阅读
 砚,曾是中国人的“文房四宝”之一。

  在时间的长河里,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演进,砚已由文化用品逐步变成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其单一的实用功能更是延伸出收藏、观赏等多种功能。

  2006年初,由我市文化工艺门市部制作的苴却砚作品《神龙》入选国家邮政局的贺年有奖明信片所需图案,并随片在全国发行。

  2006年6月中旬,我市民营企业圆缘堂雕刻出了一方名叫《龙腾盛世》的苴却砚,有直径1—3厘米的碧玉石“活眼”208个,震惊世界。在北京、成都等地巡展中,获得众多方家盛赞。

  实际上,这仅是我市苴却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跻身中国名砚之列后新品不断涌现的一个缩影。

  得天独厚的攀枝花素以矿产资源丰富而美誉天下,苴却石仅是众多优势矿中的一种。

  该石材或产于金沙江畔的悬崖峭壁中,或产于江水常年冲刷的低谷里,因古时封地而得名。

  也许是金沙江和两岸的崇山峻岭用山水的灵气蕴藉了这种宝石,沿江两岸的平地镇和大龙潭乡一带出现了长长的矿脉,埋藏着无数隐含日、月、星辰之精光的砚石。

  石质细密腻滑、莹洁滋润,抚之如婴儿肌肤,叩之声音清越铿然,视之纹理纤秀。

  用该石制作的砚,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历寒不冻,积水不涸,耐磨益毫;集古代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等四大名砚的优点于一身。

  据史料载,苴却砚始于唐朝,盛于清朝,在民国初年因战乱等原因而湮没。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洪流冲洗了人们思想的积垢,解放了观念的桎梏。销声匿迹了70多个春秋、堪与四大名砚媲美的攀枝花苴却砚在攀枝花新一代民间工艺美术家们的手中重绽光华。

  苴却砚的质地与石眼独具特色,成为凸显优势的标志。

  当年,经地矿部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鉴定,苴却石为绢云母、白云石、绿泥石板岩;其绢云母含量在75%左右,且粒度细腻适中。次要矿物为黄铁矿和石英,基本呈微粒状、尘埃状和云雾状。特殊的物理性状与结构,决定了苴却砚透水性弱,耐磨性好。

  苴却砚石色上乘,是中国砚石中石品花纹最丰富、最奇特的砚石之一。

  制砚史上有“七珍八宝”之说,即一方砚上有7个石眼为珍品,8个石眼为瑰宝。而苴却砚是方方有眼,少则数个,多则数十个,甚至数百个。石眼色彩鲜活,睛明瞳亮。

  苴却砚的石眼十分奇特,色彩上有青、绿、黄、白等,形状上像鸡、鹞、鸽、猫等,神情上现死、活、瞎、泪等。

  苴却石上还散布着天然形成的厚薄不一的“膘”。常见的有绿膘,成片晶莹如玉,有的如荷叶,有的如茶盘;有的厚可达寸,有的薄如片纸。此外还有黄膘、青花、冰纹、金星、银线、玉带膘等近百种。纹理丰富,有的灿烂如霞,有的云烟袅袅,千奇百怪,炫目夺眼。

  1989年12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苴却砚展览,启功、董寿平、黄胄、刘炳森等知名人士参观后,评它是砚中珍品与瑰宝。

  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说,苴却砚不仅是攀枝花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1991年,苴却砚获得了全国“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

  1994年,苴却砚荣膺北京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同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外事局来电向攀枝花市政府、市苴却砚厂致谢。电话中说当月初乔石委员长出访日韩两国时,将市苴却砚厂代表市政府选送的9方精品砚作为随访礼品,深受日韩两国领导人喜爱,为增进中日、中韩之间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龙虎风云绕砚床,

  神工鬼斧著华章,

  由来巴蜀文渊薮,

  苴却新葩匹歙端。

  当年四川大学成恩元教授的这首诗,正是对苴却砚中肯的评价。

  如今,攀枝花的苴却砚早戴上“砚中珍品”、“砚中瑰宝”和“砚中奇品”等华冠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大市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