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资源

12万元民族资金“借出”一个富民产业

2019-10-22 15:32 来源:攀枝花日报 阅读

  □汤艳琼本报记者晏洁实习记者李杰文/图

  金秋,当记者走进混撒拉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芒果树,绿油油一片,树上挂满了丰硕的果实,果子被套上白色的纸袋,像一朵朵白花,点缀其间。在一片已有27年历史的果园旁,三辆卡车停在路边,十几个村民正在门前分拣着芒果,一颗颗的芒果被按果重、品相分好、装箱、搬上卡车,运往全国各地。

  这片500亩的芒果基地,是27年前借用12万民族资金发展起来的。以此为起点,截至2018年底,混撒拉村已发展优质晚熟芒果19800亩,产量达到10500吨,年产值达到5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00元,其中芒果收入占18000元,比重达到90.9%。

混撒拉万亩芒果基地

混撒拉万亩芒果基地

  受益的不仅是混撒拉村,在这片基地辐射带动下,攀枝花芒果种植规模现已达56万亩。2018年,芒果产业带动全市55万农民人均增收近2000元,成为攀枝花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次外出考察,撬开芒果产业大门

  1988年,当时的混撒拉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村民居住在破旧的茅草房、土坯房、“土长房”(土长在房顶上),照明用煤油灯、松明子,人均收入不到200元。村里当时以种植粮食为主,收成不好的时候,村民吃过麦子、麦麸、野菜、香蕉头、白泥巴;外出时,好点的衣服都是借着穿。

  为了摆脱贫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带领村里先后发展过蔬菜、西瓜、香蕉、石榴,搞过生猪养殖等产业,但均以失败告终。正当李德为村里的发展一筹莫展的时候,仁和区农办组织大龙潭乡、鱼塘乡(现在的金江镇)到芒果产地云南省元江县的考察,让他找到了村里发展新的契机。

  考察期间,李德发现,元江县的气候、土壤和攀枝花接近,并且攀枝花的光照条件更加适应芒果生长。他突发奇想,攀枝花是否适合种植芒果?

  想到这,李德就开始认真记下芒果种植嫁接技巧、果树间距、树坑大小等种植技术,遇到疑惑及时请教当地专家,俨然变成了考察队伍里“话”最多、走得最“慢”的人。

  回到混撒拉,李德就迫不及待地把从元江县带回来的两麻袋芒果种子种下,待芒果种子发芽后,陆续移栽到他家房前屋后,定时浇水、除草,精心照看着。“我忙完农活闲下来的时候,就喜欢走到芒果苗旁边,静静地看着它们生长。看着它们,就感觉不那么累了,人生也有个盼头。当时,在我眼里这可不仅仅是芒果苗,它象征着我们村发展的希望,村里已经经不起‘瞎折腾’了。”李德回忆道。

  1992年,芒果树经过“悉心照料”开始挂果,每棵树能产一百多斤果子,看到树上挂满一颗颗白色的果实,李德心里说不出地喜悦。当时的攀枝花水果市场,只有石榴、香蕉、甘蔗、梨子等,种类稀少,芒果一进入市场,很快就销售一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当时市场上芒果2元一斤,猪肉才1元一斤,芒果高昂的价格、供不应求的市场,第一次让李德看到了混撒拉发展的曙光。

  一次“逆行”,孕育出一个集体芒果示范园

  第一次卖芒果赚到1000元,看到芒果种植的巨大利润,李德有了大规模种植芒果的念头。

  当李德把想法说出来时,许多村民头摇得像拨浪鼓,“以前没种过,技术谁管”“投入那么大,赔了咋办”“路都不通,怎么往外运”……

  李德芒果种植成功的先例,加上党员干部的反复劝说,后经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多次协商,最终村民才勉强同意大规模种植芒果。

  刚把村民们说服,可新的难题又浮现出来。芒果种植采取什么模式?是集体种植还是个人种植?个人种植,在缺乏资金、技术的情况下,容易种植失败,挫伤种植积极性。而在包产到户的情况下,再干集体经济,会引起村民们的抵触。

  李德等党员干部经过多次商讨,充分听取民众意见,考虑到个体的力量不足以支撑大片芒果园的发展,芒果苗的栽种、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购买芒果苗、水泥、钢筋,架设灌溉管道都需要大笔资金……最终决定“逆行”,利用集体荒坡,建设集体芒果示范园。

  但当时村里集体经济只是一个空壳,还欠着数千元贷款,而芒果示范园建设物资的资金从何而来?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李德等人拿着报告到乡上、区上、市上四处筹集资金。

  区民族宗教委员会了解到混撒拉村的情况后,当时正好有一笔12万元少数民族发展周转资金,于是就“借”给混撒拉村。

  当得知区民委补助他们12万元建设集体芒果示范园时,村民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12万元,改变了混撒拉村的贫穷状况,没有这笔资金,就没有混撒拉今天的万亩芒果基地。”李德感慨道。当时李德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一月才15元,12万元,是他六百多年的工资。

  12万元,在购买完芒果苗、水泥、钢筋、灌溉管道后,就所剩无几。由于资金用完,村支两委只能发动村民自带干粮上山,投工投劳,建设集体芒果示范园。芒果苗的种植需要树坑,挖树坑的时候,村里一天要发动300人左右劳作,每人一天挖20个树坑,历时一个月才把所有树坑挖好。而架设灌溉管道,连接好一根管道需要1个小时,五个支委整整用了一个月时间,才把所有灌溉管道架设好,解决芒果的基本灌溉需求。村民们夜以继日,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在500亩荒山上建起一个相对标准化的芒果示范园,成为攀西地区迄今为止唯一的集体果园。

  芒果产业形成,向周边地区辐射

  4年后,种下的芒果树开始挂果,由于当时种植技术不成熟,加上未掌握修剪技术,芒果的产量低,未达到李德等人的预期目标,但也给村内带来一定的收益,保持了村民们种植积极性。

  1999年,经过3年摸索,种植技术相对成熟,芒果产量大幅度提高。目光长远的李德等党员干部不再满足于攀枝花本地市场销售,开始积极开拓外地市场。他们挑选了3个懂芒果种植、销售的人,先在成都开始销售,由于成都市民不了解芒果,销售困难,后又去陕西西安销售。在西安,几万斤芒果很快销售一空,最后除去车旅费、运费等成本开支,却仅仅赚了170元,赚的钱虽然不尽如人意,但看到芒果的巨大市场,李德等人并未气馁,开始积极探索芒果改良之道。

  经过多方实地考察,李德等人发现芒果品种、剪枝技术等因素制约了芒果的品质和产量。2000年,混撒拉村开始在国外引进优良品种,并安排人员到全国各地学习芒果种植技术。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混撒拉的芒果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品质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整个攀枝花甚至包括云南省华坪县等地的芒果种植户前来参观学习。芒果种植也以混撒拉为中心点,爆发式向周围扩散。

  截至目前,攀枝花芒果种植规模已达56万亩,其中,27万亩挂果,2018年实现产值逾20亿元。据农业部门估算,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攀枝花及周边的凉山州、楚雄州、丽江市等少数民族地区,芒果种植总面积已突破80万亩,年产值逾30亿元。芒果已成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柱产业和“绿色银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