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旅游

让阳光下的“诗和远方”更具内涵

2020-01-20 10:39 来源:攀枝花日报 阅读

  2019年,我市大力实施“5115”工程(加快建设5个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10个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康养村、100个康养旅居地和50个医养结合点),推进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持续擦亮“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城市名片,把攀枝花建设成为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今年“两会”上,如何加快推进 “5115”工程成为代表、委员和市民关注的焦点。

  1月14日,攀枝花阳光温暖,鲜花盛开。从河南信阳来攀过冬的“候鸟”老人李德儒跟老伴在仁和滨河公园散步。从2016年开始,每年9月,李德儒就和老伴从河南来到攀枝花康养,现在他已经把攀枝花当成第二故乡。“攀枝花的康养产业越搞越好,各项设施越来越完善,我们住在这里舒心,子女也放心。”李德儒建议,可以针对康养老人多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让老人们跳起来、唱起来。

  跟李德儒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南京的“候鸟”老人文慧鑫。她喜欢攀枝花的阳光,每年冬天都会到攀枝花住上几个月。她希望能针对“候鸟”老人开展一些关于攀枝花三线建设的讲座,让大家深入了解攀枝花的历史,增加对阳光花城的认同感。

  “目前,我市在打造‘5115’工程,做好文旅融合,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市政协委员谷艳建议,增加“一带一路”川滇傈僳族迁徙文化走廊,在位于二滩森林公园的盐边县红果乡三滩村里打造“傈僳傈瓦”(意为傈僳同胞)迁徙文化园、“傈僳傈瓦”迁徙文化微博物馆,开辟雅砻江“傈僳傈瓦”山寨迁居地,增加二滩森林公园的文化性和旅游项目的丰富性。

  “2019年,攀枝花首届文旅发展大会上展出的老渡口酒、傈僳刺绣等非遗产品备受游客欢迎。”市政协委员陶元竹说,目前,我市有13个市级非遗项目、 15个省级非遗项目,建议将这些非遗文化转换成文化产品,融入到“5115”工程里,开发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市人大代表刘云兴表示,市二医院将以“5115”项目为抓手,为慢病和康复期患者、失能失智人群提供健康保障,将攀西医养示范中心打造成为集医疗、康复、护理、养生、娱乐五位一体的医养结合示范型养老机构,吸引更多的老人来攀枝花康养。

  “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是对攀枝花的‘阳光’从资源禀赋到产业转换的高度升华。”市人大代表、市文广旅局局长李福惠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文旅深度融合,“诗和远方”才能走得更近。2020年,市文广旅局将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稳步推进文旅改革工作,高位统筹谋划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实施“5115”工程。

  延伸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打造“一核一带三谷”康养产业生态。大力实施康养旅游“5115”工程,加快推进普达阳光、米易太阳谷、红格特色小镇和攀西欢乐阳光谷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精品民宿、乡村酒店、自驾营地等新业态项目,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举办系列文体旅游精品赛会,持续打响“冬日暖阳、夏季清 凉”康养品牌,推动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

  攀枝花日报社记者 岳蕾娅 实习生 李蕊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