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文化

写准我们的攀枝花

2006-04-13 08:46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刘胜利 阅读

攀枝花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写作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众所周知,攀枝花这块神奇的土地客观存在了亿万年,而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已有一万年以上,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都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深厚的攀枝花历史文化,为有志于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士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就攀枝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题材或文艺创作中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如何把握历史,准确表达,都是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由于历史上对这一带记载不详,使从事于攀枝花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只能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寻找只言片语,再配合考古发掘的地下文物从事自己的工作,加之许多同志掌握的资料有限,因此,难免在理解上出现一些问题。笔者以自己掌握的一些信息作点澄清。

  昌意是笮人的祖先吗?

  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他们认为昌意是笮人的祖先,笮人是攀枝花地区的古代民族,因此,昌意是笮人的祖先就应该是攀枝花地区最早的有名有姓的居民。这些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为《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这段话,以“昌意降居若水”为要点。若水者雅砻江之古称也。攀枝花境内有雅砻江,昌意就降居于攀枝花。攀枝花的始祖找到了,攀枝花的历史由此产生,这一研究成果若能成立,将把攀枝花的历史与三皇五帝联系起来,使攀枝花的人文历史更加丰富多彩。笔者作为攀枝花人也希望这一推论能够成立,然而,作为历史研究应当更加严谨,并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质疑。笔者认为这一学说要想成立必需解决两大问题。

  其一:雅砻江全长1000多公里,在攀枝花境内仅有几十公里,“昌意降居若水”,怎么就刚好降居于攀枝花境内而没有降居于其它地方呢?

  其二:“昌意娶蜀山氏女”,蜀山何在?在攀枝花吗?在攀枝花周边地区吗?

  这两大问题考证不清,这一学说便不能成立。

  而昌意为古蜀人始祖的说法已被学术界认同,我们再要把昌意指认为古笮人的始祖就很困难了。当然,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一定要另起炉灶,找出新的证据来证明昌意的确就是降居于攀枝花而不是别的地方。

  茶马古道与南丝绸之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近来,在攀枝花的历史文化研究当中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茶马古道经过攀枝花,在攀枝花也有一段。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迤沙拉附近就有一段茶马古道。还有的学者认为茶马古道就是南丝绸之路,把二者混为一谈。这些说法一再地见于报端和一些学术文章之中。因此,有必要将目前我国学术界认定的茶马古道作一个简介。

  茶马古道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茶马古道指的是自古以来“茶马互市”的通道。自古以来汉地的茶叶运往吐番(现藏族地区)交换马的道路。这条道路基本上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横跨横断山脉的道路。其中主要的一条东起今四川雅安,途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而达拉萨;从拉萨到不丹、尼泊尔、印度。这条道路大体相当于今日的川藏公路,自古以来这条道路便是将川茶运销西藏的重要通道。

  还有一条从今云南大理起,途经丽江、中甸、德钦、到昌都再往西去拉萨;从拉萨到不丹、尼泊尔、印度。这条路大体相当于今日的滇藏公路。有学者认为可将这条路由大理往南延伸到产茶地区普洱一带,自古以来这条道路是将滇茶运销西藏的重要通道。

  这两条“茶马古道”是汉族与藏族自古以来紧密联系的主要途径。自古以来雅安和大理都建有很大的专门为藏区生产砖茶和沱茶的茶厂,是川茶和滇茶的主要生产加工基地,销往藏区的茶绝大部分出自于这两处,学者们以此认定这两处为茶马古道的起点无疑是正确的。

  攀枝花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既产茶又产马的地方,无须“茶马互市”,而无论从雅安出发还是从大理出发去藏区都不会绕道路过攀枝花,因此茶马古道怎么也不会和攀枝花扯到一起。

  而南丝绸之路则大体上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顺横断山脉前行的道路。南丝绸之路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四川大学教授童恩正先生最先提出来的。并申报为国家社科科研课题。南丝绸之路学术界将其分为东西两条道。东道从成都出发,经乐山、宜宾、曲靖、昆明、楚雄后到大理;西道也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会理,从拉鲊古渡进入攀枝花,经攀枝花后到大姚、大理;东西两道在大理汇合后经保山、腾冲入缅甸,进印度。这便是《史记》上提到的“蜀一身毒道”。有学者认为南丝绸之道还应从成都向北延伸经绵阳、广元、汉中、宝鸡至西安。因此,茶马古道与南丝绸之路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勿混为一谈。茶马古道没有经过攀枝花,而南丝绸之路不仅主道经过攀枝花,而且攀枝花境内的许多与主道平行的或相联的道路都可以称为南丝绸之路,因为,南丝绸之路是一条大通道的概念,不是针对某一条具体的小道而言的。

  关于大笮县的治所问题

  西汉元鼎年间曾在越嶲郡下设定笮、大笮、笮秦三县。据著名学者蒙默先生考证:“汉定笮县略当今凉山彝族自治州之盐源、木里县;大笮县略当今攀枝花市之盐边、米易县;笮秦县则略当今凉山州冕宁县西部及甘孜州九龙县一带。”(见蒙默先生著《南方民族史论集》第170页。)攀枝花境内汉时设有大笮县是确信无疑的,其治所究竟何在?史学界目前尚无定论。

  我市有专家学者认为大笮县的治所在盐边县的鳡鱼乡。但是,提出这一假设后的考证工作没有跟上,古今典籍中有何记载?考古调查有何发现?作为学者个人的研究成果,并不是提出一个观点后让别人来将其论证清楚,别人去考证清楚的,而是应当由自己拿出证据来论证清楚。鳡鱼乡是不是大笮县的治所,在没有基本证据的情况下,还不宜过早下定论。

  实际上在攀枝花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中有许多这类的问题,有一些学者往往在没有基本证据的情况下就认定某处就是某个朝代的某个地方,或是某位历史名人来过的地方。但是,作为学术研究就一定要严谨,切勿指鹿为马,盲人摸象。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攀枝花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的向前发展。攀枝花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以严肃的、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搞好我们的工作,为攀枝花的旅游发展,经济发展服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