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处处是端阳”。儿时的童谣随着今年端午节的到来,又重新记起来。面对这样一个传统佳节,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过法。 城市 简单随意消散端午味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又名重五、端阳、中天等,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屈原死后为蛟龙所困,人们为了驱赶蛟龙,投五色丝粽子在江中。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则是为了压邪。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市民在过传统佳节的时候,选择简单随意的过法。 记者在我市几家大型超市看到,前来选购粽子的市民络绎不绝,特别是成品粽子的货柜前,吸引了众多前来购买的市民。正在选购粽子的肖女士说:“现在都忙于工作,加上端午节那天不放假,没有过多的时间自己包粽子,而且本身也不太会包,到超市买一些现成的还方便,周围有好多同事都是到超市买现成的,图的就是方便、快捷”。“就是,就是,本来应该是在星期三过的端午,但因为那天要上班,所以星期六的时候就和几个哥们,到餐馆小聚了一下,也算是提前过个节”。刚参加工作的江先生说。 从本月24号开始,超市就进入了粽子销售黄金期,从目前销售的情况来看,成品粽子明显比粽子原料卖的好,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成品粽子在销售方面大约增加了5%。而餐饮市场商家也新推出了约鸡蛋大的“迷你粽子”等,受到了市民的喜爱。 一些民俗学家却认为,目前很多传统节日,都逐渐失去了它本来所承载的含义,变成了专门吃某种特定时食品的节日。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老一辈的市民还知道端午节相关风俗,而年轻的市民只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但是挂艾叶、菖蒲、吃蒜头,喝雄黄酒等,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农村 固守传统承载华夏义 相对于城市居民的简单随意,淳朴的农村人多少年来,一直固守着传统的过法。 在农村人们喜欢把端午节称之为“端阳节”,因农历五月初五的“五”为阳数而得名。 乡下的老人们讲:一般在端阳节的前一天,就把粽子包好,放到晚上煮,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些鸭蛋,第二天早上和粽子一起食用。食用的时候,还要把鸭蛋放在阳光下晒一会儿再吃,据说吃了这样的鸭蛋,整个夏天不生疮不头痛。 粽子的形状以四角粽居多,种类以纯米粽、枣粽、腊肉火腿粽为主,而枣粽的谐音为“早中”,所以家里有学生的几乎都会包枣粽,让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考上大学。因为人们大多是自己买原料包粽子,所以,集市上的花生、大枣和白糖、糯米等,包粽子的原料卖得特别好,尤其是粽叶,买了两场街才买到粽叶的卢大婶说:“每年快到端阳节的前几天,粽叶都不好买,要早早的来才能买到,我上一场街的时候,就是来晚了一点就卖完了,今天特地赶个早,才买到了。”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当官的要在端午节这天杀四川人,他告诉手下,如果谁的门上挂着“青”就可以免除一死,于是门上挂有“青”的人家就幸存下来,后来人们为了辟邪保平安,就在端午这一天,在自家房门上,挂上新鲜的艾蒿。 一年当中的五月是毒月,而五日又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人们为了防毒,就会在端午节这一天进行大扫除。通常人们会用大蒜、雄黄酒、菖蒲来防毒。 中午,人们吃完粽子和鸭蛋,就会到田埂边扯些艾叶、菖蒲,首先把菖蒲和大蒜碾碎,然后用雄黄酒兑上开水,再把碾碎的菖蒲和大蒜一起倒进去搅拌,最后用扫帚蘸上拌好的雄黄酒,顺着墙边扫一圈,防止蛇或其它的虫爬上墙面。家里有小孩的就用独蒜放在雄黄酒中,抹在耳朵和肚脐上,为孩子消灾防毒。 八十高龄的杨老太说:“在农村,每年的端阳节,包粽子,煮鸭蛋、吃大蒜、挂菖蒲等,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事,人们会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到中午才算是过完了端午节,图的是个吉利,求的是个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