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一位77岁的老人走了。就在去世前两天,老人还抱病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信,建议大规模发展攀枝花钛产业。这位老人就是攀钢(集团)公司原总工程师、攀枝花市老科协顾问、教授级高工王喜庆。
早年,有很多人质疑回收微细钛矿的可能性。当时在攀钢工作的王喜庆却坚持认为:从长远看,回收微矿是提高尾矿中钛资源回收率的关键。他积极筹集资金,破题研究。事实证明了王喜庆独到的眼光——目前,攀钢回收的微矿占全部钛精矿产量的50%以上。王老就此和钛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便在退休之后,也一直在为钛产业发展写与研。 王老退休后,用两年时间,参与指导、修改了约10万字的《攀枝花钛产业战略研究》。今年6月,他担任《攀枝花钛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组长,和课题组研究成员共同开展调研。同时,他还埋头撰写了3万多字的《钛和钛合金的特性与应用及其发展动向》,以及《加长钛产业链,构筑钛产业群落,加快攀枝花钛基地建设》等文章,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钛产业发展思路。 2003年11月—12月期间,在市老科协的支持下,王喜庆会同全市12名退休老专家,研究“加快发展攀枝花钛产业”课题。经反复调研得出结论:含钛高炉渣制取四氯化钛工艺具有生产流程短、生产成本不高、环保效益显著、能扩大钛原料新来源等特点,是攀枝花发展钛产业的突破口。这一研究成果很快被一公司采纳,决定建设示范生产线。国家发改委也已受理,考虑予以立项支持。 今年3月,中国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高潮来攀考察,王喜庆系统汇报了“规模发展攀枝花钛产业,对做大做强中国钛产业的影响和可行性”,引起高潮极大兴趣,当即建议王喜庆以此为内容,向国家领导人写信提建议,由中国老科协转交。 经过3个多月的深思熟虑,王老联合10名专家,以《规模发展四川省攀枝花钛产业,保障国家安全、钛资源安全》为题,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信。信中建议:在含钛高炉渣制取四氯化钛产业基础上,分期在攀枝花建设年产4万吨的大型钛材厂。 这是王喜庆生命的绝唱,也是王喜庆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笔物质财富。停笔后两天,他因病去世。 钛的事业还在继续,老人的精神财富仍在鼓励着所有热爱钛,热爱攀枝花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