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文化

经营攀枝花的“个性”

2006-11-02 02:14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张仕丽 阅读
 城市不在大小,必须要“著名”,“著名”可以是先天生成的,但多数是后天形成的。后天形成的也多数是把先天生成的一些要素即所谓一些特有的资本进行集聚、重组与运营,让这些资本突显出来,高速增值,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使这个城市在一群城市中脱颖而出,“著名”起来。这个集聚、重组与运营的过程,其实就是所谓的“经营城市”,这些要素,这些资本,包括自然资本、历史资本、人文资本及其相关延伸资本。

  我们攀枝花这座城市,只要经营得好,完全可以很快“著名”起来,我们的竞争力、一定会在川西南、滇西北这个特殊的空间强大起来。

  攀枝花得天之独厚,其实涵盖了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经济的个性。这座城市的个性与灵魂,就在于这些上天对我们特别照顾的独特的方面。

  首先,我们的资源,我们不讲石油、不讲煤炭,我们就讲钒、讲钛,分别占全国69%、93%这样的比例,难道还不能让世界刮目相看,因而记住我们么?我们的水能资源、我们的光热资源,虽然不好拿到全国、全世界的层面上去讲,但至少在全川可以讲得很自豪、很体面。

  还可以讲我们的历史。攀枝花可以说是中国大地上最年轻的大城市(按建设部的标准,城市人口5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最年轻的城市、偏偏有最值得讲的历史。深圳是特区、浦东是特区、金口河也是特区,但任何一个特区的发展都没有象攀枝花这样受到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那么刻骨铭心的重视。象毛泽东同志“成昆铁路一天建不好,我一天睡不着觉”、钱不够“把我的稿费拿出来”、要“骑着毛驴下西昌”、“建设要快、但不能潦草”等著名语录所体现出的对攀枝花建设的牵肠挂肚,在其它任何一个城市或一个特区的建设发展中是找不到的。至于建设过程中所凝聚形成的那种感天动地的精神(攀枝花精神),更是成了共和国建设史上难得的宝贵财富,“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之类的真实写照,“干打垒”之类的特有名词,早已成了攀枝花建设史上重要的历史符号。这些东西,只要你宣传,广大受众就一定能记住。这是个性。

  如果讲攀枝花的今天,我们一样可以豪情万丈。攀钢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工业企业,三十年前就是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二滩水电站在三峡电站建成后,名次虽然后移,但其双曲拱坝的高度却是全国第一;我们的炳草岗大梯道商业步行街,可以说是目前全国最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它依山就势,顺山脉直下金沙江,870米的总长度、110米的落差,衔山吸水、气势恢弘,上世纪80年代始建之时即获国家级“居住区规划设计奖”,其设计进入各建筑大专院校的教材;横跨金沙江、雅砻江上的大桥,不管是单位面积上的密度还是桥型的多样性,在全国都是有名的,不然怎么把攀枝花称为中国桥梁的博物馆呢?大山、大水、大桥、大工业、大三线、大气魄,攀枝花的独特之处,多数城市是根本无法比的。

  再说,仅就以一种花的名称来命名的城市,截止目前也是全中国绝无仅有的。

  以上种种,远不是全部,都属于上天对攀枝花的特别厚爱,这些都是攀枝花的独特价值所在。我们要善于发现并提升她们、彰显她们,通过她们,让攀枝花“著名”起来,提升攀枝花的城市竞争力,有力促进攀枝花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发展。

  因此,在攀枝花的经营中,我们除了经营土地、经营社会服务设施、经营客运线路、经营采砂采石场、经营广告媒体、经营城市公用事业、甚或停车场、垃圾场、污水处理厂等等之外(这些都是很实在的有形资源的经营),还万万不可忽视了对我们城市独特个性、独有资源的经营。攀枝花参与角逐“全国十大魅力城市”,是因为我们确实有“魅力”,我们在城市经营中,一定要突出这个“魅力”。如此,则攀枝花在川西南、滇西北一块的中心城市地位,在成昆一线上千公里的城市带中,肯定能一枝独秀、一城独名,“魅力”四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