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经常开着私家车到二滩欧方营地给游人当免费导游,凭吊些旧日情怀;潜心写作出《走进小联合国——二滩欧方营地》一书;这就是一个42岁的盐边县土生土长农民杜龙平今天的幸福生活。这里记叙的是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8月初,市作家协会举办的“小说创作研讨讲习”班在二滩欧方营地举办,一个农民作家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因为他在与人攀谈中总会不时带出些流利的英语口语。经过作家协会负责人的介绍,笔者接触到了这位独立特行的作家,从而了解到了他一段鲜为人知又颇为传奇的人生。 落魄时,他选择了逃离 1964年5月,杜龙平出生在盐边县国胜乡大石坊村观音洞社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家庭。 在他之后,家里又添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母亲身体不好,在那个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岁月,这样的家庭贫穷是一定的了。而就在杜龙平刚过14岁时,母亲的眼睛突然瞎了,再也无法下地为家里挣工分,日子便愈加窘迫,原本还想念高中的杜龙平初中一毕业就只有回来干农活,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他身上。 家里依然吃不饱饭,断粮是经常的事。好在当他16岁时,农村实行了改革,划分了责任田。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人的思想也活跃起来了,爱画画的杜龙平看到有种给家具描画的活计当时在乡里很有市场,便动了给别人家具上描些花鸟虫鱼来赚钱致富的心思。 于是,一个苦寒少年就这样开始走村串户挣些零碎的小钱。有时,他还鼓起勇气到国胜街上去支个画架给人画碳精画像,他没有经过专门的绘画学习,当然也就谈不上画技的精到,但因为当时街上没有照相馆的缘故,一些农家老人还是会找他画上几张。 靠着这点儿薄技和吃苦耐劳精神,年轻的杜龙平居然给一个贫困的家带来了起色。一两年后,不仅实现了温饱,居然有了积蓄。 日子殷实的杜龙平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农家女子为妻,为了让妻子过上好日子,杜龙平思虑一番后,拿出家中的所有积蓄并大胆借了一些钱,在国胜乡街上开了一家旅馆和农资门市。让妻子当起了老板,而自己还走村串户给人描绘家具。 很有奔头的他还应聘上了乡上的治安员。 然而,命运没有让这个激情的农村青年奔跑多远,就让他栽了跟头。一场婚变不仅让他弄丢了自信和生活的热情,而且旅馆和门市也因此亏空。一时间,他遭受了经济和身心创伤方面的双重打击,怀里嗷嗷待哺的幼儿,欲哭无泪的父母,追债的亲戚朋友。这些让他差点崩溃,陷入绝望的他无数次徘徊在生死边缘。 落魄的日子让他恨透了那个熟悉的环境,他要选择逃离。那是1991年的7月1日,二滩的欧方营地刚开始建设,需要在盐边县境内招250名劳务民工,他报了名。没想过能挣多少钱,他最需要一个可以逃离的去处。 落难中,他选择了奋争 欧方营地是建设在一片荒山坡上,土建工作量很大,需要民工们铲除杂草,清理乱石,挖出地基台阶。而工程属于老外的,具体工作和薪水都是由老外直接安排。 工地是新的生存环境,杜龙平开始慢慢振作起来。他亡命地干活,一方面是因为只有把自己弄得万分疲惫了,他才可以少去想那些伤心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老外的管理模式是非常严谨的,容不得懒汉,解雇是他们经常采用的惩罚手段,已经一无所有的杜龙平不想再失去这份工作。 干得比所有人都卖力的他逐渐走进了外国管理人员的视线。事隔多年后的今天,杜龙平还记得他和几个民工在开挖现在西餐厅背后的排水沟时,负责工地的是意大利人可迪斯和巴比利,两人走到挥汗如雨的杜龙平面前,拍着他肩说:“密斯特杜,OK!” 这是一贯认为中国民工干活偷奸耍滑的老外第一次当面表扬一个普通民工。 真正让老外从骨子里欣赏杜龙平是后来发生的两件事。 那是在欧方营地纳尔河公路修建过程中的事,因为施工要放炮,需要附近两家农户的人畜先转移出去。但任凭可迪斯带着翻译怎样的苦口婆心,那两户人家就是不搬,一方面是嫌转移费少了,另一方面是其中一家有妇女在坐月子。 眼看工人都耗在那里,工期也要拖延,整个欧方营地的外方管理层都焦急起来。这时,杜龙平并不像工地上的民工那样落得个偷着闲,而是琢磨起来。一会儿,他鼓起勇气走到可迪斯面前,说:“让我试着帮你们,好吗?”可迪斯将信将疑地点点头。 杜龙平来到两家主人面前,表明自己也是盐边的农民,并讲明如果再执意不搬,除了能引起更高层的关注最后可能是强制执行之外,不能达到任何目的。最后表态说,如果老乡配合得好,搬迁费的事可以由他找老外再协商。就这样,杜龙平两边协调,几个回合下来,最后双方满意,使得这个临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得以最快解决。把可迪斯乐得用生硬的汉语讲:“在中国的麻烦最好由中国人解决。”杜也因此被提升为工地上的小工长。 另一件就是帮外国人“灭火”的事,这更让老外们相信他是一个善于处理麻烦的人。 起因是一个英国工程师寂寞难奈,与营地里一个女性服务员交好了。这个服务员的中国男朋友一气之下,找了很多人约了这个英国人理论,言语不和,有冲动者要对英国人动粗。 知识分子出身的翻译吓得没了主意,那个英国人孤苦无助中便向营地安全主管谭柏林求援,谭虽然有个很中国化的名字,却是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对中国国情一点也不了解,更不知道怎样处理这种棘手的事,便想到了“善于与中国麻烦事打交道”的中国人杜龙平,此时已是夜里两点了。 杜龙平在了解到事情原委后,先是把那个被团团围住的英国人当众狠狠批评了一顿,这既是为解决矛盾做铺垫,也是为一些中国人出了口气,一些老外工作之余的放纵行为确实该有中国人站出来骂上几句了。 其实,杜龙平和那帮来找麻烦的人心里都雪亮,这种事岂能怪人家老外一个人?于是杜提出的“花钱消灾”解决办法双方都表示能接受。最后,在他的协调下,那个不安分的英国人花钱买了个清净。 一场眼看要升级的事件被杜龙平解决了,老外们都对他另眼相看。 尤其是营地里的安全主管谭柏林,在了解到他曾经还是乡上的治安员后,就直接对他说:“既然你曾经从事过安全保卫工作,就做我的实习保镖好了!” 实习期就是老外进一步考察他的过程,这个当年才24岁的年轻意大利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是非常苛求的,对工作一丝不苟也是到几近呆板的地步,但杜龙平知道这就是为什么他能成为安全主管的原因。所以,也暗暗严格要求自己。 他的工作很快得到了外籍管理层的认同,原本计划半年的实习期在一个月后就由谭柏林宣布结束,他正式成为营地安全主管的保镖,成为营地里少有的中方管理人员。 雁过也,他选择了在心灵留守 在担任安全主管的保镖兼助理期间,谭柏林要求他学习英语并表示可以帮助他。就这样,连英语字母都忘得差不多了的杜龙平开始了先学说,后学写的特殊过程。好在有语言环境,很多老外听说他要学英语就专门抽时间教他,还带他参加他们的私人聚会,教他西方礼节。 杜龙平现在还记得那些在工作中严谨刻薄的老外,在私人聚会的时候居然能那样豪放地享受生活。他们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到连一片面包上的奶酪都必须是正宗的,谭柏林曾经这样私下评价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看你们干活觉得你们不该吃饭,而当看到你们吃的饭觉得你们其实不该去干活”。这句带玩笑的话对杜龙平却深有触动,心想,一定要让老外看见我干活就知道该请我吃饭。 杜龙平的努力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正因为这样,在1996年,谭柏林因为营地里发生了安全事故而被解雇后,新接任的朴勒塔继续让他当了保镖。 作为一名被老外提携进管理层的中方管理人员,杜龙平还知道自己在处理中外方工作冲突和矛盾时(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外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是常有的事),一定要做到公正不偏。 1998年7月在营地俱乐部里看见一名德国人无理纠缠一名中国服务员,闻讯赶到的杜龙平在劝止无效的时候,愤怒地对那名德国人动了粗。事后,德国人和他的几名朋友以罢工为威胁,要求解雇杜龙平。但外方管理层以杜龙平一贯良好的表现,认为杜龙平没有大问题,于是采用中国“回避”式的处理办法,把他调到大坝混凝土拌和楼当了一名管理人员。 这些,都得益于杜龙平平素里那认真工作的态度、正义与公心。 2002年,最后一名老外离开了欧方营地。这之前,负责二滩建设的几家外国公司在陆续完成了自己标的工程后,先后撤出。欧方营地不再需要外国人管理了,作为外方招聘的管理人员,杜龙平也因此失业。 离开了二滩,但那伴随着他重新振作起来,使他接受了很多新生活新观念的欧方营地却怎么也不能让杜龙平忘记。 回到乡下继续当农民之后,他还会经常到那里去看看,在他那些外国朋友住过的别墅前走走,向来欧方营地休闲渡假的人们讲述发生在这里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熟悉他的旅游界人士建议他把那些故事写出来,以寄托自己的欧方营地情结。于是,在埋首笔耕一年后,他的《走进小联合国——二滩欧方营地》一书成就,即将付梓出版。 |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