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文化

仁和区务本乡一对普通夫妇的真实故事

2007-03-08 09:04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杜龙平 阅读

 务本乡有几位农民对我说:“你会写书,能不能写我们乡的一对外来夫妇,他们的故事也能写一本小说了。”于是,我满怀好奇之心走进了这对夫妇的家。

  这对夫妇男主人叫李明友,宜宾富顺县人,生于1947年,初中文化,现为务本乡兽医站退休职工。

  女主人名叫何洪书,女,生于1955年,沪县牛滩区人,务本乡乌拉村农民。

  在李明友家中,我听见了这样一个故事:

  1972年,从西藏部队复员的李明友回到了家乡并与当地一位名叫邱光莲的姑娘结了婚,一年多后生下了一个小男孩。

  李明友的大哥带着老母远在攀枝花工作,此时的攀枝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当时正值祖国大西南建设用人之际,大批知识青年也到此落户,大哥便为李明友办了迁移手续,就这样,李明友变卖了全部家产,怀揣300元人民币,带着一个侄儿、一个外甥和妻儿来到了务本乡乌拉村长山社,住进了“知青房”。

  由于大哥已成家,负担也重,他便将老母亲接了过来,一家六口就开始了新的生活。

  长山社是蔬菜队,社员的收入只有等年终分配,这意味着一家六口要靠从家中带来的300元钱坚持半年。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李明友利用业余时间当搬运工贴补家用,一家人咬紧牙关终于熬到了年终分配,第二年又添了一个小女孩,虽然清苦,倒也其乐融融。

  李明友是民兵连长,共青团支部副书记,妻子邱光莲是共产党员,夫妻二人处处起着先锋模范作用。

  1975年三月,妻子邱光莲怀着第三个孩子在队上为社员称猪草记工分,当她抬着那近二百多斤的猪草,伸出手去移动抬称上的称砣时,称砣一滑,她自己也跌倒在地,猪草重重地压了下来,接着裤管处流出了浓浓的鲜血,她流产了……

  人们火速将邱光莲送进了务本乡医院,但由于医疗条件差,不能处理,只有转送瓜子坪医院。

  因为交通不便,路途较远,被生产队派往其它地方办事的李明友得到消息赶到瓜子坪医院时,医院已经为他的妻子输完了所有库存的血液;李明友与妻子的血型相同,主动要求将自己的血输给妻子,当血液进入妻子体内十多毫升时,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身亡。

  李明友的家从此没了主心骨,失妻之痛和四个孩子、一个老母的生活负担全部压在了他身上,在这最困难的时刻,乡亲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他进行了生活上的照顾和心灵的安慰,得知他在原籍曾当过赤脚医生并学过兽医后,根据当时集体猪瘟病严重的情况,将他安排到了兽医站工作。

  务本人民如此关爱地对待一个像他这样在当地无亲无戚的外来户是他料想不到的,心里充满了感激;空闲时他总是想:“我今后要尽力为乡亲们做点事情来回报乡亲。”

  不久,老家二哥来信给他介绍了沪县的何洪书,并带着何洪书父女俩赶往务本。

  在大黑山脚下遇见搭乘一辆煤车去为生产队办事的李明友,当时,浓眉大眼的李明友身穿一件破旧的灯草呢衣服,头带一顶帽沿耷拉下来的旧军帽匆匆地给他们说了一句话:“你们先回去,我办完事就回来。”

  何洪书一行人下了车,早已等候在路边的两个孩子被旁人指使道:“快去叫新妈妈!”

  也许是两个孩子自失去母亲后,太想妈妈的缘故,双双迎上前去扑进了刚高中毕业,长得像花儿一样的何洪书怀里,兄妹二人伸出脏兮兮的小手,花着小脸,一人拉着何洪书的一只手向家里走去,那一刻,何洪书望着这两个可怜的孩子,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她深知没有母爱的孩子所需要的一切,因为她也是饱经苦难,9岁时母亲就因脚病不能下床,一直带着哑巴妹妹长大的姑娘。

  她刚放下包就打水为两个小孩洗刷起来,两个小孩突然感受到了母爱,快乐得像天空中的小鸟,又唱又跳,与她亲近得不能分开。

  李明友办完事回家时,已是晚上12点多钟了,何洪书的父亲觉得小伙子踏实且有责任心,很快答应了这门亲事,留下女儿匆匆回了老家。

  就这样,李明友娶了一个比自己小八岁多又如花似玉的妻子,不知情的人来家找李明友,何洪书出来回话时,对方便问道:“你爸爸在家没有?”等弄明白后,大笑不止。

  许多乡亲们对何洪书表示怀疑,认为这样的姑娘吃不得苦,更不会善待李明友那70多岁的老母、前妻的两个孩子和两个侄儿。

  事情完全出乎众人的预料,何洪书不仅孝敬老母,对四个小孩比亲生母亲还疼。

  有一次,李明友去参加民兵训练了,家中只有一碗玉米面,何洪书只得将玉米面做成面糊羹,让老母和小孩吃,而她自己则饿着肚子继续出工干活,有好心人见何洪书边干活边流泪,得知何洪书家已断粮后,主动借了粮食给她。

  何洪书在老家也是共青团委副书记,她觉得一个团员就应该有一个团员的样子,自己要做出表率,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李明友前妻留下的两个孩子,扶养着两个侄儿,孝敬好老母的同时,还处处精打细算,一心想着早日还清李明友抢救和安埋前妻欠下的一千多元债务,为了还债,全家想尽一切办法,整整三年没有杀过过年猪。

  1978年,何洪书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李波,这样一个相依为命的七口之家完全融入进了这片土地。

  夫妻二人教育子女要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小对别人要充满爱心,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孩子们也深深牢记父母的教诲。

  1981年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农村政策有了好转,全家靠勤劳的双手解决了粮食困难的问题后,有文化、经济头脑的夫妻俩双双经商。

  李明友率领兽医站职工办起了饲料加工厂;何洪书学会了缝纫,开起了全乡的第一家缝纫店,生意红红火火,来拜师学艺者多达几十位,一时间他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冒尖户。

  夫妻二人有了钱并没忘记乡亲们,经常帮助一些贫困的村民。

  李明友不仅经常免费为贫困的乡民医治牲畜,还经常免费为他们提供猪饲料;何洪书的缝纫店也不仅免费为全乡的五保老人加工衣服,而且对一些拿来加工而布料不够的五保老人还自己添布为他们做衣服;不仅如此,他们看着五保老人们生活困难,从1991年开始,每年自费为本村的五保老人购置一套衣服。中、小学校的节日时,他们送去200至500元不等的慰问金,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夫妻俩整日忙碌着,每年直忙到大年三十晚上才想起要给全家老小做一套新衣裳,为了使全家老小初一早晨穿上新衣,一直忙到天亮前,直到新衣锁好最后一道边,钉好最后一颗纽扣,然后一件一件地放到正在熟睡的老人、小孩的床头,两口子才草草睡一会儿。初一早晨带领全家为亲友上完坟,回来又投入到紧张的忙碌之中。

  十多年后,夫妻二人送走了近90高龄的老母,为两个侄儿都成了家。

  前妻的两个子女也双双中专毕业,老大李刚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兽医,娶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媳妇,生下了一个小女儿;老二李霞也从渡口卫校毕业,在务本街上开起了诊所,兄妹二人继承了父母的优良传统,不仅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对人和善,有礼貌,还经常为贫困人家免费送医送药,全乡村民无不称赞,都说这一双儿女是李明友的“爱心接力棒”。

  正当全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一场灾难悄无声息地降临到了这个家庭。

  1995年6月20日,小女儿李霞准备结婚,已买好了婚纱,订好了酒席,李刚兄妹二人骑着自家的三轮摩托车到金江请客,顺便去攀枝花进货。

  当车行至小沙坝时,不幸与迎面驶来的一辆双牌座相撞,兄妹二人当场惨死在车轮下。巨大的打击使李明友夫妇二人濒临精神崩溃的境地。

  交警通知李明友夫妇去参加事故的处理。

  天已黑尽,不知怎样回到家的夫妻二人正抱头号淘痛哭,突然一个村民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李明友:“本村的一个少年喝农药快死了,老人也气得生命垂危。”

  听到这个消息,此时的李明友拽起药箱连忙赶到那户村民家中对病人进行抢救。

  好不容易将老人抢救了过来,但那少年终因喝农药太多死亡,顿时,这家人全家嚎哭成一团,夫妻二人此时却反过头去劝慰对方,让在场的人感动得泣不成声。

  也许是老天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哗啦哗啦地流下了眼泪,全乡两千多人冒着倾盆大雨,自发赶来参加了李刚、李霞的葬礼,他们将一束束纸扎成花圈寄托对兄妹俩的哀思,整整扎成了二十八只大花圈。

  埋葬兄妹二人时,众人不惜被大雨淋得像落汤鸡,纷纷站到大雨中抬扶灵柩。

  兄妹二人的棺材一前一后向山上进发,竟有年近六十岁的老人挤上前来争着抬棺要送这对兄妹一程。这在务本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为了表达对这对兄妹的心意,村民们有的送钱;有的送粮,中、小学校也组织了学生来为这对兄妹送行;许多五保户老人拄着棍棒,蹒跚地赶来哭成了泪人;一个五保老人从大老远赶来含着热泪送上他仅有的两个鸡蛋。

  李明友全家的行为感动着务本乡的乡亲,乡亲们的行为同样感动着李明友全家,1998年,乡集资办学向全村集资,乌拉村共390人,人平10元,李明友全家为了表达乡亲们平时对一家老小的关怀,主动拿出3900元人民币替全村人交了这笔教育集资款。

  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二人为李霞的未婚夫娶了媳妇,把李刚的媳妇当女儿嫁了人家,李刚的媳妇出嫁时,考虑到一个年轻媳妇带着小孩改嫁艰难,便留下孙女一块过,齐心协力将小儿子李波培养成一个能写会画的人民教师,并回务本乡教书育人。

  多年来,夫妻二人一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务本人民相处,尽力为乡亲做一些有益的事。

  夫妻二人说:“要帮助更多的人,首先自己要有能力,只有自己有能力后,才能回报社会,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们带着小孙女,领着儿子、媳妇在大黑山脚下开办了一处农家乐,名为“黑山乡溪园农家乐”。

  当问及他现在经营的农家乐和兽医店经营情况时,他说:“兽医店生意很好,就是欠账太多,兽药、饲料款就有壹万多元。至于农家乐嘛,现在才起步,但是全家很有信心把它办成具有务本特色的一家风味店。

  现在,何洪书除节假日要帮李波打理农家乐外,逢场天都将缝纫机摆在街上,为乡亲们缝缝补补,挣些小钱。

  因为兽医站已经解体,李明友一直自己交着社保金,他自己年岁已高,身体受糖尿病和关节炎等病痛的折磨;妻子何洪书也在过去的艰难岁月中落下了许多妇科疾病。

  但他们夫妻二人还有许多打算。

  李明友说:“等我能领到社保,生活更有保障时,我将全部免掉还没有脱贫的村民现在欠的药款或饲料款,再更多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妻子何洪书的打算是:“经常寄点钱回家给那哑巴妹妹,帮助儿子办好农家乐,管理好在‘乡溪园’旁边承包的一片果园,让来农家乐游玩的人品尝她亲自种植的水果,把“乡溪园”经营得更加红火。

  我听后很感动,便记录下了这些故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