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论罗三五文艺作品的写实魅力 最近,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罗三五著的诗词、歌曲、散文、电视专题、小说、民间传说等几个专集组成的27万多字的文艺作品合集《笃情笮山若水》。这些作品,无论什么体裁,都以写实的手法,表现、记录整理了历史上(汉武帝元鼎六年始)被称为大笮县的今盐边县及周边地域内的历史文化、现实变迁及其重大事件(如二滩水电站建设及其移民搬迁、乡村脱贫致富等)、山川风物、民族民俗、社会主义新时期中人的变化等,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及,是一本大而全的书。这本书的出版,对地域文化——大笮文化的构建无疑有着奠基的意义。它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文艺形式,通俗易懂地把“地域文化”这样一个在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论著里玄远叵测的概念化解成了人民群众能心领神会,可触可及,甚至可直接参与,推动其演进发展(如罗三五组织搜集整理的“笮山锅庄”)之事。 罗三五本人是盐边县的移民,从小跟随“支边”的父母从四川腹地迁到盐边。清冽冽的新坪河,高峻秀美的百灵山,山民们粗犷的豪放不羁的山歌滋养他长大。他回报这一方土地,一开始就是以文化人的身份和特长行走于世的。他从县新华书店业务员到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新闻科长、副部长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县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期间,他仍兼任县文联主席。并在攀枝花学术界强化了笮人与大笮文化的基础理论。去年,作为县领导的罗三五又组织成立了“盐边县大笮文化研究会”,创办了会刊《笮山若水》,并出任研究会会长和会刊主编。 罗三五,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无论任一般文化宣传干部还是任县领导,他都把构建和挖掘地域文化抓得非常紧,甚至可以这么说:他为此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和感情。鉴此,书名定为《笃情笮山若水》,实在没有丝毫渲染的成分。当《笃情笮山若水》这本书送到我手上,品读再后,我以为这与其说是罗三五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著,毋宁说这是他从事建构地域文化实践活动的荟萃。如果抛开这本书出版的背景和意义,纯粹以一本文学作品集而言,单从这本书的编辑上看,就不难找出其中可挑剔和让人遗憾之处:庞杂臃肿、好些作品归类不规范等。我想,如果把这本书中的精品或文学性强的作品遴选出来,像模像样地出一本“散文集”,其文学方面的影响力定会强得多。但也许罗三五并无此意,他不是为自己写作,为自己出书。这恰好又是他出版此书的难能可贵和令人感动之处。在此书的“编后记”中,我窥见到了他写作和出版这本书的心迹:从小就到这神奇的地方,是这方水土养育了我,我有一个笔名称之为“山源”,即笮山若水是我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源泉,我要记下这份情,把它留下来,传下去。 《笃情笮山若水》收入了作者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98篇(首),都是写实之作。其中,用散文笔调写的新闻通讯是全书的主体。这些作品既可作文学散文来欣赏,又具备新闻的要素,严格遵循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发表的时效性原则(收集于当时发表的报刊等媒体)。书中收入的几篇小说,虽在体裁上标着“小说”,但所写的人物、时间、空间方面的指向性都很强,是盐边的人,盐边的事,少有虚构,都有其生活原型,读来让人信服,实则可归为“纪实文学”类。书中的诗词歌曲集,仅从标题上看就一目了然,诸如《有感于万人移民大搬迁》、《踏觅打箭岩》、《我向往的格萨火普》、《崛起在贫困线上》等,一看就是纯写实的。在这些写实性诗词歌曲中,也有《三兄弟说话了》这样的取材于“昌意降若水”的远古传说之作。但这些传说又都是一直实实在在着的,并非罗三五杜撰。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也是文学不死的根!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看出罗三五的《笃情笮山若水》这本书的价值取向和它出版的价值了。 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放到了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各省、地(市、州)、县也都把文化建设放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高度。在文化建设中,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又是体现一个地方文化品位和个性化要害所在。这是地域文化对打造一个地方的名片,营造对外吸引力方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罗三五在构建和打造地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自信与执著,我们可以在《笃情笮山若水》中略见一斑。 |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