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猪年春节,我又像往年一样,回到那生我养我的平地迤沙拉(迤计厂)彝家山寨过春节。大年三十那天,我驱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着,这些乡间小路的路况比不上柏油马路平坦舒适,颠簸是难免的,但这种颠簸给人一种享受。越靠近山寨,过年的气氛就越浓,村寨的上空弥漫着阵阵香火的烟雾,这种香味扑面而来。家家门上贴满了红红的春联,各家门前都撒满了松叶,红红的春联和青翠的松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我记事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村子都是土掌房和茅草房。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彝家山寨,祖祖辈辈过着刀耕火种原始生产方式的村民彻底改变了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再一次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山寨,农业开发的经济浪潮涌进了山寨。过去只种包谷、水稻的地方,现在都种上了葡萄、石榴、杏子、李子等水果。村民们也学着做生意,把自家种的水果贩运到昆明、楚雄、元谋、攀枝花市区等地换回了大把大把的钞票。一年下来种水果的收入是过去种粮食的两到三倍,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种水果的积极性高涨,富裕了的村民学着城里人盖小洋房,村子里变化最大的是住房条件,现在全村有半数以上修了砖房。 彝家人住在山林中,以松树林为伴,人们对松树的崇拜源远流长。传说彝族的祖先在中原和财主争斗,被官府的兵马追杀,先祖在马尾上拴了个松枝,拖在后面的松枝把脚印扫掉,追兵找不到踪迹,迷失方向,先祖得救,松树成了救命树,所以,每年过年,家家都要把松树抬回家供奉。一到过年,家家都要砍一棵松树栽在院子里和大家一起过年,现在为了保护森林,不砍松树只砍松树枝来插。整个院坝、堂屋、檐坎到处铺撒松叶,使整个院坝处处充满绿色,神龛上香火不断,整个堂屋院坝香烟弥漫,充满喜庆气氛。 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是最丰盛的,各家各户都要杀一只或几只大红公鸡,因为红色象征喜庆吉祥。这天大人小孩从早到晚都在忙碌,杀鸡宰鹅、贴对联、磨豆腐、制作甘参(用橄榄皮捣碎、拌鸡血再加入炒熟的鸡杂,再加入调料即做成)。彝家人逢年过节都要制作糯米糍粑,来庆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记得在那难得吃顿饱饭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糍粑,所以总是盼望早点过年,饱吃一顿糍粑。现在生活好了,过去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糍粑,现在可以天天吃,天天都像过年似的。老人把全鸡拿在锅里煮一下后,捞出放在托盘里,点上香火,带上儿孙们到房背后山神树、大门前、堂屋门前、堂屋供桌前进行烧香拜佛磕头。敬完神后再把鸡砍碎下锅煮,一切饭菜做好之后,要把饭菜先舀给狗、牛、羊、猪吃。狗,它是人类最忠诚的卫士,特别要观察狗先吃什么,狗先吃什么,就预兆来年什么金贵,比如说狗先吃饭就预兆明年粮食金贵;其次是牛,因为牛是农民的得力助手,它辛勤地犁田耙地,如果没有牛,农业生产就无法耕种,他的功劳最大;猪给人们提供肉食,如果餐桌上没有肉食就没有味道。年夜饭都煮得比较多,要够吃两顿以上,也就是大年初一不再煮新鲜饭而是热去年大年三十剩余的饭菜,表明年年有剩余,吃不完用不尽。 喂完狗、牛、羊、猪之后,一家人围坐在堂屋松茅席上吃年夜饭,一直吃到掌灯时分,吃到深夜,这就叫守岁。大年夜洗脚程序是千万不能疏忽的,要把一年中的不祥的污浊洗掉,去迎接新一年的好运气,如果不洗脚一年都会赶不上好运,赶不上吃饭。洗完脚后,家中主要人物(劳力)准备好香和纸及挑水桶,要在十二点以前挑到新一年的泉水,不然自己家的田埂会垮。所以在十二点时水井周围站满了挑水的队伍。来挑水的人先在水井边插上香火,烧香磕头,希望龙王爷保佑来年泉水长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零点时分点燃带来的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切程序做完之后再挑新一年的圣水。 村子对面(东方)的小山顶有一棵百年沙松是山神树,也是不能怠慢的,村里族长或较有名望的人总是最先带上鸡、鸭、鱼、肉、烟、酒、糖、茶、香火钱纸等,到山神树下烧香磕头、求神拜佛,乞求山神保佑村寨来年风调雨顺,消灾免祸,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又在大树底下烧起篝火,人们围着篝火烧肉吃,喝烧酒,酒令声,吆喝声此起彼伏。酒过三巡有几分醉意之时,大家围着篝火随着竹笛器乐声跳起彝家欢快的锅砖舞,有的唱起山歌小调,花灯歌舞,尽情欢唱,通宵达旦,用这样特殊的形式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是不干农活的,如果这一天干农活,那么这一年都会有干不完的农活,做不完的事情,所以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尽情地玩耍,求得一年的轻松。有打扑克的、有打麻将的,有唱歌跳舞的,有打篮球的。大年初一都在自己家里吃饭,到了大年初二就吃转转饭,大家约定:今天在你家吃,明天在我家吃,后天在他家吃,转转饭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一过,年才算过完。 大年初二这一天是全体放牛羊的人祭山神的日子,每人都要带上祭祀用品和供品到经常放牛羊的地方,祭拜山神,希望山神保佑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大年初二这一天也是走亲串戚的好日子,也是干儿子、干姑娘拜访干爹干妈的日子。你不要小看拜干爹干妈,如果儿女拜了干爹干妈,儿女是要改名换姓跟干爹妈同姓,有的甚至要养老送终。有的他们和干爹干妈的感情比亲爹妈还要亲,甚至会患难与共,为了结拜兄弟姊妹的情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你不要小看它的威力,当年,红军长征到了凉山,在生死关头,43岁的红军总参谋长,红军先遣司令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喝鸡血酒结拜兄弟,红军和彝族成为结拜兄弟,红军转危为安,顺利过凉山,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刘伯承多次回到凉山,看望结拜兄弟。刘伯承元帅逝世后,他的儿子刘太行,不忘父亲的嘱咐,从1996年,回凉山再认老干爹(小叶丹)的后代,和这些干兄干妹们共度“火把节”狂欢之夜。几乎年年六月二十四火把节都要来凉山看望这些干兄干妹,来看望当年为中国革命作出无私奉献的凉山父老乡亲,来重游为革命传播革命火种的这片红土地。他感慨地说:每年回到凉山就有一种回到家,回到亲人身边的感觉,感到特别亲切。是啊,他的肺腑之言,太实在了! 大年初二是彝家人祭祖上坟的日子,这一天,一家人扶老携幼,带上鸡鸭鱼肉、香火、纸钱、鞭炮等贡品来到自家的祖坟前,杀鸡宰羊,烧香磕头,在祖宗坟墓上献贡果,和祖宗共享新年的快乐,希望祖宗保佑儿孙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考试中板。是啊,这种祭祖活动也是培养儿孙不忘祖宗,不忘家乡,不忘养育自己的故土和父老乡亲,热爱家庭,热爱家乡,尊老爱幼的生动的思想教育课。特别是走出山寨在外工作的人,更是至关重要,每年都要回家过年,去拜祖坟,去看望养育自己长大的家乡及家乡的父老乡亲。回山寨过年已成为不成文的规矩,所以我年年都回家过年,年年都有新的感受,年年都感到无比的欢乐和幸福,希望这样的好年永远过下去。 |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