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诗人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扬柳属流莺。”
清明,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之时,古人便有清明踏青之风。故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在我们老家,清明有爬“圌山”踏青的习俗。老人们说:清明爬圌山,百病不得发。 圌山又名“五峰山”,有五座山峰相连而成。临长江而耸,地势险要。山上有个“箭洞”。传说是后羿射日时,一箭偏射洞穿而成。 山间漫山遍野的长着马尾松。老树苍绿青翠、蓬松的针叶间,“窝”着一只只黑色的松籽果儿,像蜷着身子的刺猬。那些今年刚长出的小马尾松,或偎在“妈妈”的脚边,或挨在一丛野茶树、几株细山竹旁边,像没见过世面却又极爱热闹的孩子,显出一股怯怯的柔嫩来。“山花红紫树高低”、“乱花渐欲迷人眼”。各种不知名的山花儿,仿佛躺在山坡上晒太阳一般,不经意地一“笑”,便笑得满山红、黄、紫、白,烂漫斑斓。两处山峰相联的平凹处,桃花开得灼灼正艳,如喷火蒸霞般的灿烂,逶迤一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胜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似乎白乐天老人家正醉饮于花丛,击掌蹀躞、拈须而吟。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西行至山脚下,绿竹婆娑的树阴下,掩隐着瓦屋村舍。恰如世外桃园。“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每至清明,黄明,淳朴的乡人,皆为爬山踏青的游人,预备下木凳、木桌和清香的大碗茶。屋舍开门见山,背临长江,周围种植着庄稼、菜蔬。菜花儿金黄,麦苗翻青浪。一垄开花的蚕豆地里,一群孩子在比赛看谁能找到更多的蚕豆“耳朵”;油菜田埂上,有人正一棵棵剪着青翠、嫩绿的马兰头;屋后江边的石滩上,许多男人、女人卷着裤腿挽起袖子、蹑手蹑脚蹲在石头上,捕捉水边石缝中的小蟛蜞玩…… 曹雪芹笔下的“稻香村”,不过人力所凿,即令贾政入目动心,勾起归农之意。倘若他老人家踏青到此,必定也学那唐诗人韦庄叹:“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了吧?清明踏青,实在是再好不过的身体锻炼与心情的放松。懂得生活的人们,莫辜负大自然赐予的清明好春光哦。 |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