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文化

杜龙平,走过二滩

2007-04-27 12:56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董玲华 阅读

 杜龙平走在二滩的大坝上,任凉风掠过头顶撩乱他的发型。遥望欧方营地依稀的影子,内心深处有种东西在朦胧中播动。

  杜龙平,一个曾经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知道的农民,竟然自学成才一口流利的英语;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工,却洋洋洒洒写出了15万字的一部书。这其中杜龙平走过了怎样的道路。

  杜龙平是个地地道道的盐边县农民。上世纪60年代,他出生在盐边县国胜乡大石房村的一户农民家中。然而,杜龙平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不久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纪实散文集《走进小联合国二滩欧方营地》,记录了杜龙平曾经走过的一段道路。

  1991年,对于坐落在金沙江与雅砻江两江交汇处的攀枝花这座城市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一座装机容量330万千瓦的巨型水电站在攀枝花的二滩破土动工。这项造福人类的工程最先带给攀枝花人的是经营管理理念和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和变革。1992年,250名攀枝花农民走进二滩,走进欧方营地,他们也许算是攀枝花最早的农民工。杜龙平就是其中的一个。这250名农民工,很大一部分人后来成为了二滩的技术骨干和大坝浇铸方面的得力人才。从1992年到2001年,杜龙平在二滩经历了将近十个春秋,这是他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杜龙平由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一名英语口语翻译,继而被委任为外方部长助理,直至担任二滩一标大坝混泥土生产的工长。杜龙平经历并见证了二滩水电站建设的全部过程。最可喜的是,这个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工,居然用心收集并记录了他所经历或知道的有关二滩、有关欧方营地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杜龙平说,最早到二滩干活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出于一个中国农民本能的良知,不想让外国人瞧不起,更不想让外国人欺负。当时,被招进二滩打工的农民工干的都是些最没有技术含量、而且最脏最累的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用最平常的行动和最朴实的语言,在具有神秘色彩的欧方营地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有人说,杜龙平的成功是靠他自己打拼出来的。在当时那个由44个国家构成的号称“小联合国”的“营地”里,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盐边农民,所具备的除了吃苦耐劳的朴素品质外,杜龙平还具有一种正直、刚毅的品德和尊严。杜龙平受到外方高层管理人员的任用,是从他一次次妥善调解了中国民工与外方管理人员的劳务纠纷开始的。他认真、果断、公平的办事风格受到外方管理者的器重。1993年,杜龙平被一标安全部负责人胡安·卢比欧任命为安全员。这中间发生的几件事,让杜龙平毅然决定了要学习英语。那一天,老外在给中国民工分配完活路后,挥手说“GO”、“GO”,民工们一听火了: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你敢叫我们中国人“狗”?他们愤怒了……幸好翻译及时感觉并解释清楚这是一个误会……

  还有一次,杜龙平在意大利人西古的办公桌上看到一本书,翻译介绍说,那书名叫《中国问题研究》。当时杜龙平就想:外国人都在研究我们中国人,我们却连他们说什么都不知道。杜龙平决心要学习英语。看到杜龙平坚定的信心,当时的一标后勤部部长谭伯林·威力送了他一句话:“只要你努力你就会成功。”

  就这样,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农民工,买回初中一册英语课本,靠着勇气和毅力,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学习生活。

  渐渐地,杜龙平能够用英语与外国人对话,两年后,他开始用英语与老外流利的交谈。直到有一天,谭伯林·威力郑重地通知杜龙平:你可以当我的翻译了。于是,这个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民,走近了外国人身边。农民工杜龙平当上了一标后勤部部长谭伯林·威力的中国翻译。每当谈及此事,杜龙平的语气中总会流露出一种骄傲与自豪。但这骄傲与自豪的背后,是杜龙平艰辛的汗水。

  杜龙平说,在二滩的那些日子里,中西方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制约着双方的交流。从某种角度上讲,二滩电站是在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交锋、磨合、沟通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在这中西方文化和观念的一次次碰撞与磨合的过程中,杜龙平用心地记录下这个特殊环境、特殊群体中的种种故事或事件。这些个故事或时间就成为今天的人们所看到的杜龙平散文集《走进小联合国二滩欧方营地》。

  杜龙平说,当初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个故事或事件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今后的写作,当时没有意识要写这本书,只是觉得把这种大多数人都不能经历的经历记录下来,老了以后慢慢翻回来看。

  二滩建设完工后,杜龙平返回故乡继续当他的农民。他把过去的近10年的日子小心地封存了起来。但离开二滩后的二滩情结,让这个庄稼汉子久久不能释怀。几年后的一天,以游客的身份重返二滩的杜龙平,被尴尬地挡在了大坝的外面。这里已经没有人认识他,杜龙平的心里有一种前所未有过的失落:大坝不认识我了,二滩不认识我了。当年那个热闹、繁华的建设工地已不复存在,欧方营地里,那些外国朋友曾经住过的房屋已经开始陈旧。导游小姐机械地讲解中,始终没有提及到欧方营地和修建大坝时发生的趣事。杜龙平站在大坝上沉思着。很多人都知道有个二滩,但是真正了解二滩、了解大坝的人却并不多。知道和了解欧方营地的人就更少了,它背后的故事被人遗忘了。杜龙平感到一阵阵心痛。他的心里开始萌动了写书的念头,他想把那些鲜为人知的二滩故事告诉给人们。可是他的这个念头遭到了许多亲友和乡邻嘲讽。杜龙平只好躲在家里偷偷地写。终于有一天,当他把写好的东西拿给妻子看时,妻子流泪了。她给予了丈夫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杜龙平说,写这本书前前后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他知道自己写的这些东西谈不上文学艺术,只能算故事。他只是把在欧方营地里看到和亲身经历的故事写了出来。他想把中国人在外资企业里的工作状况告诉人们,把外国人的工作态度告诉人们……

  于是,在2006年那个秋天的季节里,杜龙平怀揣着他的散文集《走进小联合国二滩欧方营地》,走过二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