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定辉 潘芝 特约记者 冯刚 5月14日,记者冒雨来到了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村农户家采访当地新农村建设情况。 当天下午,我们首先进入掩映在红花绿树中的农户李和顺家。这是刚刚修缮一新的两层楼住房。在近100平方米的院里墙边花坛上,种满了三角梅、菊花等花草。厨房里用的是沼气,房间用的是节能灯,尽管是阴雨天,房里房外都显得明亮、干净、宽敞、漂亮。 热情的主人告诉我们:“是沾了政府搞新农村建设的光,我家的居住环境现在才这么好的。”他说,他家的居住面积有300多平方米,在新农村建设中,去年村上被确定为生态家园建设示范村。当时自家就买了瓷砖、地板砖,水电气等生活设施用品和建筑装饰材料,花了1万多元,政府补助了4000多元,所以家里现在才这么漂亮的。 “我家三口人,去年人平纯收入1万多。用这点钱打扮房子没有给我们造成负担。”房主人针对记者的疑问作了回答。但是,在场的村社干部都当场“揭底”:“去年他家的收入打了‘埋伏’。大家都清楚他家人均收入至少都有2万。这都是保守的计算了,对不对?!”听着村社干部的计算,房主人在一旁开心地笑着,马上说:“我们的钱多了高兴,你们也高兴,大家都高兴嘛!对不对?!”他的一席话,逗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坐在回族农民聂正清家里宽大的沙发上,抬头就可以看见大院外正在新修的新房施工现场。房里院外堆满了砖头、水泥、钢筋之类的建筑材料。 “我家有四口人。新修了二楼一底的大四合院,面积有300多平方米。气(沼气)水电都通了,而且还新建了污水处理池一个。能够住上这么大又这么好的住房,不要说我的老爹老妈不敢想,就是我退回十年前都不敢想哦。”面对记者的提问,聂正清略显激动的回答着。他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出行,他家还修了40多米长的一条水泥路,直通村公路。整个房屋建设工程要花上费用12万多元。 闻此言后,记者不禁问他经济压力大不大。他坦言:“我没有借债,何况政府还有一定的补贴。我们在外边做生意,婆娘在家收拾田间地头的庄稼,梨啊、桃啊的,在加上养的家禽家畜,生活有保障,其他开支就不多了。” “告诉你们吧,我花费这么多费用,用这么大的精力建新房、美化环境,就是等新房建好后,要利用我们回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清真饮食开办农家乐。到时请在座各位都来耍。”聂正清这位45岁的回族汉子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众公布了自己要致富的“秘密”。 据在场的乡党委书记朱革介绍:“团山回族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已被乡上确定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村。由于这里回族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农民搞农家乐发展第三产业的热情很高。建设新农村是个致富工程,只要农民的‘包包’都鼓起来了,那就离新农村不远了。”
|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