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谈会上,学子们与画家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和谐社会的认识。

大学生在展览作品前临摹
去年,由文化部教育部等联合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音乐、舞蹈、戏曲等形式,在引领大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响应文化部关于“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号召,6月27日,中国国家画院利用举办2006画院年展这一契机,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首都高校大学生发出邀请——走进美术馆,走近中国书画,了解、热爱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的中国绘画,就这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走进校园”。 莘莘学子们徜徉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及书法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同时还与其创作者——画院画家亲切交谈。在画院组织的以“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座谈会上,学子们畅谈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的认识,平素多拿画笔的画家们也与年轻学子们交流了创作体会,更加明确了自己肩头的重任。在热烈宽松的气氛中,一股“弘扬传统文化,我辈责无旁贷”的热流在悄然涌动。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及解永全、李延声、张江舟、赵卫、范杨、邢少臣、曾来德、梅墨生、梁占岩、纪连彬等画家与会,座谈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主持。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刘中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中国国家画院邀请大学生亲近艺术此举予以了肯定,他说这是继去年“高雅艺术进校园”后在昆曲、京剧等艺术形式外,中国国家画院首次尝试以绘画的形式推动大学生零距离接触艺术。他们感受艺术、与画家互动,这不仅是提高素养的问题,还能通过深层交流,正确对待传统和艺术乃至人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普通公众,他们都有这样一种享受文化的权利,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亲近艺术、热爱传统文化。在普及艺术、强化教育功能的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艺术并不是那么神秘、高不可攀,它在不同的人们眼里会有不同的见解,甚至能潜移默化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大力提倡邀请大学生走进美术馆这一做法。他还希望画院摸索出更多灵活的方式,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把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搞得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砥超给大家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他寒假回家想给年迈的奶奶画幅肖像画儿,他首先画了幅素描且自认为画得不错,奶奶却不满意说是“阴阳脸”,他只好改用毛笔再画了幅写生肖像,奶奶笑眯眯地说“这才好看”;可是当他依此给读初二的妹妹画了张毛笔像时,竟被她斥为不时尚,“你还用毛笔画画,我们都用水彩啦!”这个故事典型而生动。近百年来,西方文化的侵袭和中国传统的断裂使得民族文化处于一种危机之中。吃着麦当劳、穿着西服,看着美国大片、追逐日本动漫……这成为年轻一族的时尚,中国人民大学陈斐认为,这显现的是文化认同的危机。 怎么样使奶奶辈的人对传统文化不失望,妹妹辈的人重拾传统文化的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其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在不断积累,同时也在不断地被淘汰,但贯穿其始终的基本精神却不断向前发展,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国家画院院长龙瑞称之为“文脉”。为此,他站在中国画的国家级创作研究机构的高度,提出了传承文脉、正本清源的学术主张,并贯穿到画院建设的一系列工作中。他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少中国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画概念认识不清等现象的深深忧虑。他表示,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需要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其深层意义,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也正是在此考量下,才有了今天的座谈会。文化建设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播任重而道远。 什么是和谐?画家范杨说,和谐体现在山水画家道法自然、感受体悟之时,体现在人物画家处理画面和人物精神的和谐,渗透在理念和画面的构造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说:“‘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首先要明白它的来历、特色和发展趋向,然后才能自主、自尊、自信地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建设新的中华文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佳说,从画院年展这些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思考、情感的绘画,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强大、深厚的力量,能使我们从中得到滋养,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不能也不可能停留在简单的外表和程式上,只有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创新。 “谈文化首先有个立场问题。”书法家曾来德提出,要警惕那些“站在西方立场谈文化”现象。中国人民大学陈艳则表示,这种文化的自觉、艺术的自觉归根结底是人的自觉,是一种文明的表征。她提出,中国传统艺术在今天如何自上而下“干预”今天的普通大众?能否放置在公共场所中资源共享,对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进行普遍、公开的启迪,使任何人都有权利和机会藉此审视自我、安息心灵、澄明怀抱?我们如何建立载体和传播渠道,长久有效地传播艺术精华?中央美术学院史晨曦还提出,中国画家有必要花费一定精力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重拾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首师大曹鑫说,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传统文化进行研习、关注,并不断创造,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发展。 画家张江舟表示,希望通过与大学生座谈,把握艺术创作中的方向,因为他们是建设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近些年来国人的文化自信在回归,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可。是到了认真呵护传统的时候了。 注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使命感,营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校园文化……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工作,而是整个社会的事业。在画家与学子的互动发言中,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这一古老文化命题在当下显示出新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