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经济持续发展,政治大局承平日久,社会转型迅捷,消费时代成型,市场经济无所不在。在世界贸易潮流的裹挟之下,中国同时也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农耕文明的传统由此和欧美商业文明产生冲撞融合的过程,并酝酿出了新的文化生态。 “果冻时代”以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为最大背景,针对的是在果冻文化影响下的具有果冻精神的这些人们。 或许不是每一个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都拥有果冻精神,甚至是大部分人。比如那些不得不忙于生计的新一代民工们。比如那些随波逐流无法自主生活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的人们。但是,果冻精神代表了他们:那些获得表达机会、能够完满地表达出自我内核的果冻人是如此,那些无法表达或是不懂得表达的内核模糊的人也多少拥有部分的特质,并在追求着果冻精神的实现。 实际上,“果冻时代”仅对果冻人生效,其余的人由于外部环境、思考以及行为方式的截然不同,不过雾里看花,难以探其究竟——首先便是,不能用出生年代来命名这一代人:那将是人为的断代史,更易造成其实并不存在的分裂和对立。标记他们的是进入群体的时间:哪一年进幼儿园?哪一年上高中?哪一年大学毕业?建国以来教育的轨迹首度这般完整,并取代了半个世纪以来发生在历史中的各种风潮和事件所形成的各异的生活经历,是这一代几乎唯一的标准化的线性集体记忆。 在这样的环境中,培育出了新的人。他们是矛盾的集合体:自由与孤寂同存,开放与自我共在,纯粹与透明并立,童年短暂而成年期漫长。他们出生以来面对的生存环境格外的复杂,也格外的孤立。新的解构危机无处不在:与家庭、与学校、与重要他人、与社会的联系都显得脆弱。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和家庭结构的急剧变化诱发了他们孤独的成长史。但同时,与之同时发展起来的信息时代为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他们关心天下,而后回归自身。“果冻时代”的年轻人一面标榜“自我”,一面却又常闪烁着空洞的眼睛。自我被奋力高高举起,却又缺乏实际的内容。在生活中,在创作中,果冻人们也追求风格,但是在性格上这一代人有一种反抗成为前人定义的形象的趋向。然而,在他们拒绝成为别人要求的那个类型的同时,恰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和文化环境的塑造。果冻人一面要求摆脱前辈对自己的期待,却又缺乏修炼的参照物,外界刺激性信息的纷扰更令人迷失。这些都导致了果冻一代为了抗拒塑造而形成的紧张。但同时他们生活得很纯粹。在多元的当代文化语境中,坚定的自我、纯粹的心态都有助于找到适合个人风格的表现切入点。有一些人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视野和语言形态。 在考察“果冻时代”的艺术家时,已能依稀发现他们在勇敢地造型,在为当代中国艺术形象起草,并日益成型。这是推动艺术自律发展的内核力:也只有塑造出与外国不同的艺术形象、与以往中国艺术史上不同的艺术形象,才能以真正的当代艺术形象立足于国内外。果冻艺术家们已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中国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将是未来艺术世界中的新样式和新语言。 (作者系上海美术馆副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