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湖夕照(国画) 李可染
设计大气、装饰简洁,浓缩传统与现代的精华,置身于修葺一新的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不觉使人感受到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继中国画研究院于2006年12月14日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后,5月29日,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在装修一新后揭牌。开馆后的首个展览——“流金岁月——中国近现代美术家文献展”(李可染、蔡若虹、叶浅予、黄胄篇)同时开幕,为这一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共同为国家画院美术馆揭牌。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联副主席刘大为、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以及于平、都海江、王文章、龙瑞、邹佩珠等共同为展览剪彩。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杨力舟、刘中军、卜键、李宝林等领导、艺术家和嘉宾以及李可染、蔡若虹、叶浅予、黄胄四位艺术家的家人及亲属等300余人。中国国家画院又一次聚拢了更多人气。
美术馆建设任重道远
从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到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再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20多年伴随并见证了中国国家画院的发展变化,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也在不断地发展、成熟。此次美术馆的改造工程,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文化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在开幕式上,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在参观了美术馆后满意地表示:新馆的装修设计大方,改造得到位,这样一个美术场馆为北京市海淀区增加了文化氛围和艺术处所,这是有利于广大群众艺术享受的好事。在发改委审批的文化改造项目中,这虽是小工程,却是个成功案例,从中更能看到国家画院认真踏实的办事精神。文化艺术界有关专家们对美术馆的改造也予以认可,认为时间进度快,对政府加大对文化建设投入彰显成果表示赞赏。 在历时半年多的馆内外的改造与装修后,以一个全新的姿态亮相的国家画院美术馆承载着怎样的使命?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刘中军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全国各地的美术馆发展迅速,出现了蓬勃景象。政府对美术馆的投入加大,社会大众对美术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较之以往,美术馆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重视。但是美术馆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比如硬件具备后,拿什么样的展览进行展示?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国家画院美术馆,面临着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美术馆集展览、收藏、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众多功能于一身,更重要的是走学术服务创品牌的道路。他寄语国家画院美术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创辉煌。 美术馆依托于中国国家画院,在将其学术定位和专业方向与国家画院总体规划及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国家画院美术馆以弘扬民族精神、延续和发展中国画传统文脉为宗旨,以现当代中国画收藏、陈列、研究为特色,同时策划并承办当代中国画作品展览、学术研讨以及国际美术交流活动。在这样的目标下,“流金岁月——中国近现代美术家文献展”(李可染、蔡若虹、叶浅予、黄胄篇)应运而生。 国家画院院长龙瑞说,“当我们怀着无限敬仰之情回望这些大师时,非常清晰地看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领悟,对他们倾其毕生精力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感到骄傲,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时代精神的准确诠释而感动。他们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者与传承者。”“回望历史,继往开来,我们有责任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秀艺术传统,以他们为榜样,忠诚艺术事业,不负人民众望,承担起当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使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用我们的学术作为,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举传统大旗的意义
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协办、国家画院美术馆承办的“流金岁月——中国近现代美术家文献展”,此次首选李可染、蔡若虹、叶浅予、黄胄四位近百年来中国画坛上卓有建树的老一辈艺术家,作深入系统的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展出经典作品、文献资料、图稿、速写及创作素材共130余幅。在对他们在美术史上的学术成就、创作理念及在美术教学上的突出贡献展开深入系统的回味与阐述的同时,着眼于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中西语境的文化碰撞中保持自身的品格与丰采。 龙瑞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四位老一辈艺术家在中国画研究院初创时期,为该院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先生们尊重传统,对传统非常重视。如今,他们也成为传统中的一部分。他们均是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艺术成果和学术思想已成为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并将持续作用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本次展览目的在于回眸传统、昭示当代、把握未来,从而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自身独有的精神品格和艺术丰采。在浮躁气充斥画坛的今天,应该从他们身上有所领悟。如李可染先生对传统的关注,对艺术的执着热忱,治学严谨、关注生活等对我们今天都有所启发。 “尊重传统、热爱生活、教书育人、贡献国家”,理论家刘曦林以此来概括他们的共同点。他认为,这其中,热爱生活、师法造化对今人尤为重要。如李可染说生活和传统这“两本书”,而作为艺术家,生活大于传统;叶浅予先生找到了生活的基地——舞台;黄胄先生长期的边塞生活;蔡若虹先生关注底层大众生活。他们在展览上展示的速写令人感慨,这种方式在如今照相时代显得更为重要。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田黎明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举办这样一个展览,非常适时,并且在品评、学术指导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四老温柔敦厚的人文精神启发人们:怎样在传统中掘取?怎样从生活中挖掘人文的体验?生活是源泉,从他们的写生中,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提炼,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品质。此展认真回顾和总结了老一辈的学术传统、对学术方位的把握,我们年轻一代画家更要从中学习、认真总结。唐勇力则表示,中国画的发展是在传统基础上有很大创新,“师法为上”,中国画中高超技法是成就大师的重要支柱。“法”的建立对中国画不可或缺。除了在生活中挖掘,练就好的技法也是重要的一环。 什么是传统?曾经跟随李可染、叶浅予学习的国家画院画家李延声认为,继承传统,一是传统技法,一是传统文化精神。展览既是对他们艺术的回顾,又激励后人继承他们的精神风貌,他们的责任感、奉献精神、踏踏实实做事的风格。中国美协副主席杨力舟说,今天的活动也符合四老在画院筹建初期的办院宗旨。他们有坚定的民族意识、赤子之心,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相连,经受火与血的洗礼,并在民族艺术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研讨会上,王春立、董玉龙、邵大箴、赵力忠等对老艺术家的艺术与人生进行了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