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局(油画) 孙浩
7月31日,陆、海、空三军将北京中国美术馆装点成“绿、白、蓝”,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美术作品展”隆重开幕。这个有特殊“阵容”的开幕式,标志着建军80周年是值得全党、全国、全人民共同庆贺和纪念的重要历史时刻。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说:“80年来,我们的军队可歌可泣,用美术作品的形式来纪念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是部队美术工作者的愿望,也是全国美术工作者的追求。”此次全军美展的空前盛况,既体现出军事题材美术创作迎来繁荣时代,同时也面临着和平年代新的机遇与挑战。
军事题材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军事题材美术创作是“成教化,助人伦”艺术社会功能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资借鉴的重要艺术史资源。《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肃穆的秦俑、古朴的霍去病墓石雕、俊逸的昭陵六骏,通观中古以下1000余年的历史,特别是在唐宋以后长期的文官制度背景下,军事题材作品在干戈与玉帛之间往还转移,既不表现惨烈的厮杀,也不止于进行胜负的图解,而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战争与和平、胆识与智慧的透彻理解和从容把握,彰显民族艺术在军事题材上的基本取向。在当天举办的研讨会上,近30位专家对军事题材美术的创作进行探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说:“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民族艺术资源极为丰富。图画丹青以纪志战绩、褒扬功臣,为历代立国兴邦的政治手段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后的1957年、1977年、1987年等,重大的建军节都会涌现一批军事题材的优秀作品,其内容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紧密相连。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绘画以领袖主义、理想主义为主体,表现“高大全”的领袖形象,表现雕塑化的战士形象,如《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等,乃至“文革”时期的《占领总统府》。在建军60周年后,随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创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的《红星照耀中国》把领袖形象生活化、平凡化。评论家尚辉说:“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有时代色彩,我们看历史真实的时候,这种真实也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今天的展览不像50年代完全的英雄主义、个人崇拜,也不像80年代过分生活化的形象,今天我们表现军事题材,也克服了某些原有的弱点和问题。”
当代审美提出新课题
军事题材作品往往要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部分作品涉及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大部分作品仍然表现硝烟战火。”中国美协副主席刘大为说,“主要是因为庆祝建军80周年需要回顾历史。建军初期经历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都是我们军队的主要经历,军队也是在战火硝烟当中成长起来的。” 但在当下和平社会里,军事题材美术出现新的特点。其内容和形式开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在第二、第三展厅中,部分作品描写现代军营的生活状态,如训练、学习,表达科技强军的现代理念,而这部分题材大多由军旅画家所作,地方画家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对此现象刘大为深有感慨:“地方画家很多不了解现代军营生活,希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常到军营走一走,深入生活才能有真实的好作品。” 此外,当代艺术的审美变化也使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发生变化。理论家郎绍君说:“和平年代如何表现革命题材、军事题材,如何描绘革命历史;在当今美术创作风格多元化,突出个性的大环境下,如何促进军事题材多元化、革命历史题材体现个性化,都值得探讨。”本次展览体现了目前当代艺术中鲜有的爱国情怀、英雄气魄和现实主义精神,弥漫着被很多年轻艺术家忽视了的阳刚、雄厚的美感,这种美感为其他题材所不能取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说:“‘80后’的人对军事题材、现实主义很冷漠,过多地关注个人自我、小我,对政治题材很反感。”军事美术一直强调的思想性是否会使艺术创作变成说教?全军美术工作负责人李翔说:“倡导和平、渴望和平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贴上‘政治’标签。以优秀的军事题材作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反映民族自信,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历史上,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德拉克罗瓦的《自由领导人民》、鲁本斯的《费顿的沦陷》等等,均为人类美术史上军事题材的不朽之作。 在多了些审美愉悦的当今艺术中,追求雄强人格精神类作品鲜露秋毫。在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的问题之上,军事题材亟待上升到美学品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衡量,实现在和平时期对于雄强人格的召唤。《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如何用艺术语言表现战争与和平相互转化的对立形态,如何在军事题材中表现现代的人文关怀,是当今中国主流艺术家的重要课题。 展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此次展览由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独家赞助,中国移动此次通过彩信照相、无线通讯等设施为美术馆公共服务助一臂之力。中国移动市场部经理陆文昌说:“我们希望能使员工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和发展机遇,树立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乐观向上的观念,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介绍:“此次展览动用了包括圆厅在内的一层全部展区,最大限度地展示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全景。”庞大的展览景观与该馆三层普拉多藏品展交相辉映,宗教、神话中的历史英雄是西方人在过去几个世纪中表现的主体人物,与中华民族的军事历史题材作品交汇,形成中外文化、历史审美的对话奇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