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上海双年展期间开展的“艺术扎染”体验活动
在6月25日于深圳召开的第五届全国美术馆工作会议上,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强调说,要坚定美术馆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性质,充分发挥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作用。针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任务,上海美术馆积极行动,“我们迅速贯彻会议精神,要求馆内各部门结合学习讲话积极思考,召开了思考本部门乃至本馆未来工作重点和发展策略的专题讨论会。”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说。 一年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上海美术馆发展”的专家座谈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李磊表达了上海美术馆员工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直接的姿态:“我们都是服务员。”一年来,“服务员”不仅指向具体的展览细节的考量,更体现了所有工作人员对待公众和工作的精神面貌,这使得上海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加速中前行。 
在“上海美术大课堂”的开幕活动中,上海知名艺术家现场辅导爱好艺术的小朋友。
公众普及教育:润物无声重细节
“去年我们举办了34场讲座,吸引了近5000名观众参加。”李磊介绍说,“今年截至8月份已推出20多场,我们计划推出50场。此外,期刊阅览室长期免费向公众开放。”在有计划地推出了“吴冠中艺术回顾展”、“20世纪中国山水画大展”、“‘精神与品格’写实油画展”等高品质展览的同时,上海美术馆的公众教育普及工作也在“润物无声”中迅速发展。 公众与展览的互动一直是美术馆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让记者记忆犹新的是,去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期间,由上海美术馆教育部创意策划、艺术家丁乙设计制作的一件场景互动装置“时空邮局”引起了公众广泛的兴趣——观众可以将自己对过去、现在、未来不同时期的心灵感言和寄语写在卡片上,投递到邮局装置中,部分“心灵卡片”在现场展示,与观众交流。“这件作品是观众最感兴趣的作品之一,展览期间,填写卡片的观众达到了近15万人次。”上海美术馆教育部副主任高茜说。 与此同时,上海美术馆将公共教育更大的心力用在了对儿童美术普及教育上,陆续推出了“上海美术大课堂”系列活动。在前不久结束的特别活动中,约有200多名不同年龄的儿童参加了现场的绘画、插花、环保创意制作等活动。 “我们还策划了‘上海美术馆大课堂西部行——流动的上海美术馆’活动。今年我们选择了青海,不仅关注本地的孩子,也让西部的孩子能够感受来自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艺术气息。”无疑,这一活动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对孩子的关注并不是上海美术馆通过“西部行”拓展服务空间的“开先例”之举,但它们对普通公众的细节关注体现了其作为公益事业单位的意义。“我们在前台设置了导览牌、资料夹,方便观众了解展览信息,轮椅和婴儿车都是免费的,观众医务室也随时满足在展厅中出现的医务需求。”李磊说,春节、“六一”等节假日上海美术馆都实行了免费开放,平时对老人、学生团体全部免票。记者从上海美术馆资料处得到的数据是,截至今年6月30日,观众达110177人次,其中免费观众为54605人次,占近1/2。 正是以连续地推出上述公共服务项目,并注重在细节上加强“服务员”理念,迁至新馆仅7年的上海美术馆已引起业界注目。
立足四个“一点”,提升服务品质
8月15日,上海美术馆举办了“深入学习陈晓光副部长在全国美术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交流会。大家分别从现阶段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形势、未来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学术质量、加强与国内外美术馆及艺术机构的合作等诸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富于建设性的想法和建议。 “我们要加强研究各类馆藏品,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系列,要有自己的特色,尤其要把可供陈列、巡展、交流的展览系列做精。”上海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倪庆中告诉记者,“观众到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可看到关山月系列作品,到刘海粟美术馆可看到刘海粟作品,到了上海美术馆就希望能看到上世纪50至80年代海派中国画精品展览,目前我们正全力加强这方面的典藏和整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馆学术部还提出要适量减少“非美术馆策划学术类展览”,增加自主策划学术展览的份额。 上海美术馆教育部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系统地扩大美术馆普及教育的受众范围。高茜说:“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不断地构建与全市各级学校和少年宫的联系网络,并有意地关注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如邀请民工子弟、特殊学校的孩子们走进美术馆,接受艺术的熏陶。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 在第五届全国美术馆工作会议上,陈晓光说,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世界文化多元的趋势,为美术馆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空间。广大美术馆工作者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上海美术馆正在以切实行动实现这一目标,李磊说:“我们将本着‘立意再高一点、研究再深一点、服务再广一点、管理再实一点’的精神,积极承担起上海文化发展赋予我们的使命,充分发挥上海美术馆的公益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