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6日,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在北京中国知识产权中心联合主办了“蒋兆和艺术研究07学术研讨会”并启动“民生·生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学术邀请展”。此次会议是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今年4月正式揭牌后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与会的20多位实力派人物画家、美术界专家就蒋兆和艺术精神与“民生”主题、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等问题,进行了切实深入的探讨。 民生·生民:接力蒋兆和艺术精神 蒋兆和是我国卓越的现代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以直面人生的艺术态度表现了20世纪中国民众命运的变化,开启了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新风。他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表现技巧。他创立的中国画造型基础课和人物画教学体系,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人物画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 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为什么选择“民生·生民”作为首次邀请展的学术主题?“民生·生民”展又何以区别于当前名头众多的各类展览,还原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本来精神? “继承和弘扬蒋兆和艺术精神,关注民生,倡导人文关怀,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人物画家、蒋兆和研究会会长马振声说,“构建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民生问题。目前从事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的很多艺术家处于沉寂状态,他们对创作有太多话要说,人物画也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与当代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各种活跃的新艺术形式相比,人物画尤其是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似乎到了如鲠在喉、不得不吐的地步,而“民生”展正是暗合了这种时机。中国国家画院理论家赵力忠认为,“这个展览就是要体现民生、民意,反映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和思考。关注民生、贴近社会应当是这个时代创作的主旋律。” 现实主义人物画何以震撼人心 《流民图》奠定了蒋兆和在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地位,《街头叫苦》、《卖子图》、《流浪的小子》、《一篮春色卖遍人间》等现实主义作品,直至今天仍然震撼人心。深沉的忧患意识是以蒋兆和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人物画先驱们的崇高追求,而民生关怀也是20世纪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核心所在。 忧患意识、恻隐之心,是与中国古代传统人文精神一脉相承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胸怀,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以人文情怀观照现实和关怀大众的真实反映。今天,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在发展中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笔墨技法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农民·农民”的主题展览就是一例。但是,国内众多展览中不尽人意者居多,许多作品的人物形象概念化、肤浅,缺乏感染力,有的流于唯美形式的空壳,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尤其一些作品尺幅越画越大,精神内涵却显得苍白无力,再没有像《流民图》那样震撼灵魂的作品出现。直面人生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在今天的创作中严重缺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指出,“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当今画坛最大的问题,我们有责任纠正时弊。” 为什么社会进步了却不易创作出有震撼力的作品呢?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副主任裔萼说:“从明中期后人物画的衰落历史,可以看到整个人物画史有一个基本的发展规律,人物画只要贴近民生、贴近人生,它就兴盛,跟民生疏远、跟人生疏远,它就会衰败。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重新崛起,与其对人生、对民生的关注密切关联。”当代现实主义人物画与其他画种相比,承载了更多社会责任,它只有贴近当下,歌颂真、善、美,反映时代生活特点和直面人生问题,才会出现精品力作。 当代画家亟需传统人文精神 在今天喧闹的市场环境中,艺术品似乎变成了一种商品。艺术家们在面对市场时不该丧失的是什么?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助理张江舟对画家现状作出深刻分析,“除成熟的笔墨技巧外,艺术家如何净化自我、修炼内功、回归传统人文精神,对于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军博创作室主任陈钰铭认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在当前就是要居安思危。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人物画家朱理存近年来多次参加对外文化交流展,她颇有感触地说:“中国艺术走出国门,是靠我们的文化精神取胜。” 那么,艺术家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物象内在的人文精神呢?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田黎明认为:“这是画家面临的一个大课题,甚至是一生的课题。怎么到生活中去体验,是体验对象还是体验文化,我认为两者都应含在其中。”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理论家刘曦林认为:“平视现实生活,以人为本、为民写真,忠实于艺术和生命,才能有打动人心的人文作品。”北京画院创作室主任、蒋兆和研究会秘书长纪清远也认为,“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应该是和谐社会下现实主义创作的规律,只有发自内心的艺术作品,才能够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个艺术家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现实主义人物画“为人生而艺术”的这种境界,是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层次大不相同的。北京画院画家、蒋兆和学生蔡玉水说:“艺术创作永远是一个从心碎到心醉的过程,追随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需要足够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