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座: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家住七星岗的工程师李清华说,“这不但因为文化宫大门那几个字是邓小平提的,更在于,它在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期里,给我们传播了文化的种子,譬如它的露天电影,几十年来,有多少万青少年接受过它的教益啊!”文化宫于1952年8月建成,至今已55年。 1997年,振翅腾飞第三次直辖 1994年10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重庆,并作“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题词。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当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从此,重庆迎来巨大发展机会,迈开大步向前走。 这10年,重庆的巨变,世人瞩目。市长王鸿举曾说得很形象:“重庆每三个月就需更新一次地图。”美国《纽约时报》曾用“巨人般的建筑”来描述重庆,并认为它将是中国未来都市的范本:10年前,位于渝中半岛中心的标志性建筑解放碑,在周围一片低矮的平房中还显得鹤立鸡群,但今天,大批高楼拔地而起,随便进一家商店,坐电梯上楼,都能轻易俯瞰解放碑的碑尖——10年前,解放碑还只能仰望。 10年直辖,除城建、交通、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年近3500亿、财政收入500亿、一小时经济圈等数据名词外,让普通市民感受最深的,是钱袋子变得充实起来。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重庆直辖初的199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23元,通过10年的改革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1570元,是直辖当年的2.2倍。截至去年末,我市居民人均拥有存款1.99万元,贷款1.58万元,两项指标均居西南地区第一位,是1997年的5倍;2007年,城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预计可达3440亿元。 经济的发展给重庆人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也改变了重庆人的消费方式。1997年,人们还在为请客吃饭在家里还是上馆子而精打细算,今天,更多的重庆人正在考虑投资股票、购买商品房或汽车。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胡锦涛为新重庆定向导航: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的明天会更好!”这几乎是每个重庆人的共识。 记者 张卫 富治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