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平时忙碌的攀钢冶金建设公司经营计划部部长秦川显得格外轻松,由于带了两个实习生,他手里的大部分工作都由这两个“娃娃兵”来完成。“脑子灵活,做事认真,很明显地看出来,他们在学校里不但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也接受了大量的社会实践。”秦川对这些“娃娃兵”赞不绝口。
让秦川感到非常满意的这两个“娃娃兵”,就是来自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大四学生丁新楷和吴清,他们告诉记者,刚进攀枝花学院时,还不完全明白学院提出的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的含义,如今,经过三年多的学习,不但是他们俩,全校的大四学生都体会到了学院提出这一目标的深层次含义:在学校里学生能快乐的学习,走出校门的学生更是对专业工作轻车熟路,很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即将毕业的学生能有如此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这与攀枝花学院长期坚持走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学科建设之路密不可分。 重视教育,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是攀枝花学院一贯的办学目标和传统。尤其是学院在2001年改建为本科学校以来,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成才,攀枝花学院不断探索课程设置、强化教育与科研和实践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目前,攀枝花学院拥有本科专业32个(其中招生29个),涵盖文、法、经、管、理、工、医七大学科门类。学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强调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重,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本科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涯,外国语学院2002级毕业生何蓉至今仍充满向往。在校期间,何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于新型的网络语言实验室,不但全面接受了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而且还进行了大量的实习和实训,彻底告别了“哑巴英语”。如今,走出校门的何蓉不但与别人共同创办了攀枝花市东区福斯特英语培训学校,而且校内的老师也全部是她的师弟师妹。 从一名攀枝花学院的学生,到一位只使用攀枝花学院毕业生的用工单位负责人,何蓉的例子有力地佐证了攀枝花学院走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之路的正确性。据介绍,自建校以来,攀枝花学院就以“加强基础、全面发展、树立特色、灵活方向”为培养人才的原则,并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构建“4331”人才培养模式,即筑牢4个教育(扎实的基础知识教育,优化的专业知识教育,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教育),强化3条培养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构建3个机制(教学过程管理机制、质量保障测评机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保证机制),最终实现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的这一个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到2006年三年间,攀枝花学院共培养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4935人,在攀枝花就业创业的就达2494人。一批批为社会“量身打造”的人才,犹如水银泻地般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推动着整个社会向前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