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文化

作家王蒙:太原有我青年时代最美时光

2007-12-12 10:12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王英 阅读
 11日上午,山西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第七讲邀请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以“文学的启示”为题,做了生动活泼、富有激情的讲解。下午5时50分,记者来到迎泽宾馆对王蒙先生进行了专访。

    王蒙先生曾任国家文化部部长、中共中央委员,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表长篇小说7部,中、短、微型小说集十余部,古典文学研究3部,旧诗集一卷,新诗集二卷。近年出版的《青狐》、《我的人生哲学》、《王蒙读书》、《王蒙新世纪讲稿》、《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评点红楼梦》修订版,以及刚刚出版的《王蒙自传》等,都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及学界的好评。

    文学启迪人生

    今年已73岁高龄的王蒙虽已满头白发,但双目炯炯有神,风度翩翩,儒雅大方。王蒙先生说:“昨晚坐飞机快到太原的时候,就感觉格外兴奋,一种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太原与我青年时代有着密切关系,想到迎泽大街、迎泽公园、五一广场、柳巷、钟楼街、晋祠、狄村……一下子这些太原的城市面貌就显现在脑海中,觉得特别亲切。”

    在讲座中,王蒙先生从“风云际会,雄武沧桑;情系人生,天长地久;炎凉世态,悲惨人生;花样年华,美丽灿烂”四种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畅谈了文学对人生的启迪这一命题。他说:“古代的文与史分得不很清楚,阅读《史记》时,就感觉在读小说。《史记》也写得很戏剧化、故事化。”他列举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优美文字,表达了“当历史进入文学、文学融入历史时,历史就变得生动好看了,文学也丰富多彩起来”的观点。

    在历时两小时的讲座中,王蒙先生谈吐自然流畅,古诗词不时侃侃而出,不仅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使听众领略了文学的艺术魅力。

    太原有青年时代美好时光

    在谈到与太原的密切关系时,王蒙笑着说:“和太原结下缘分是我老伴的关系。1954年至1958年,老伴还在太原工学院学习,就是现在的太原理工大学。那时我在北京工作,为了与爱人见面,经常坐一夜火车来太原,一大早公交车不好等,就沿着迎泽大街一直走到学校。那时年轻人谈恋爱,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压马路。于是两个人一起去过海子边公园,在柳巷里的饭店吃饭,吃着过油肉、刀削面。印象深刻的是吃过太原许多地方的刀削面,面条可能不同,但都用着一样的山西老陈醋。还在山西剧院听过丁果仙唱的晋剧,直到现在晋剧还是我特别喜欢的戏曲之一。如今故地重游,想起这些感觉非常幸福,可以说太原有我青年时代最美好的时光。”

    谈起太原的变化,王蒙先生有许多感慨,他说:“下午又重新逛了太原,太原是古城,也是文化名城。市区不仅有许多古迹,还看到一些古树,这样的场面在其他城市是不多见的。可外面多数人对山西的大院更了解,对太原的古迹却知之甚少,我想还是应该多加强宣传。”

    山西有一批扎实的作家

    近期,太原作家蒋韵的作品《心爱的树》获得“鲁迅文学奖”,谈到对山西作家有何印象,王蒙说,他与蒋韵女士不久前在香港见过,还一起吃了饭,但遗憾的是因为工作繁忙,还没有看过《心爱的树》和《隐秘盛开》这两部作品,今后有时间一定会读。他说:“山西有一批像蒋韵这样扎实搞创作的优秀作家,如李锐、张平等等,尤其是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很好地继承了赵树理先生的创作精神,又呈现出时代的新意。”

    王蒙认为,得奖固然是好事,可以提高作家的知名度、扩大影响,但也不必强求。文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一种人靠得奖增光,另一种人靠得奖使奖增光。作家还是要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作品,让作品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只有这样才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文学工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