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时值7月1日,一位神秘人物风尘仆仆地从香港北上,出现在北京。这位神秘人物就是曹聚仁。
其实,曹聚仁这次北上,是他离开大陆到香港整整6个年头后第一次回来。他这次回来,早在周恩来6??8讲话前,就作了商量与安排。 几乎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神秘人物,比曹聚仁早不了多少日子北上。这位神秘人物归来,导致了9年后的国民党2号人物李宗仁的落叶归根。这位神秘人物就是程思远。 程思远和曹聚仁两人北上之行都很突然,都带有神秘色彩。 曹聚仁当时集作家、教授、记者于一身,名噪海外。他是浙江省浦江县人,是旧中国颇负盛名的文人。他虽说是个做学问的文化人,却与国共两党的高层人物有很深的交情。他是国民党元老章太炎的高足,还是鲁迅的朋友,著有《鲁迅评传》、《鲁迅年谱》等书。他在抗战时期担任中央通讯社记者,常到新四军战地采访,成为叶挺的上宾,并与陈毅结成至交。后来在赣南担任《正气日报》主笔、总编辑,与蒋经国成了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当年蒋经国曾说:“知我者,曹公也。”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蒋经国派一位姓王的与曹聚仁联系,希望他到北京去一次,使曹聚仁成了国共两党重开谈判的居中调解人。 曹聚仁回到大陆,即受到了中共的热情接待。7月16日下午,周恩来在颐和园宴请曹聚仁,陈毅、邵力子、张治中出席作陪。一见面,周恩来就热情地说:“我们欢迎曹先生回来看看,我代表党和政府欢迎你。”随后,大家叙旧谈新,气氛十分热烈。 谈话很快进入正题,曹聚仁就中共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询问周恩来:“你许诺的‘和平解放’的票面里有多少实际价值?”周恩来即答道:“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北伐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双方完全可以合作……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周恩来的话使曹聚仁深受鼓舞,他当即向周恩来表示:身为炎黄子孙,当为国共重开谈判尽力奔走,多做工作,决不推辞。 2个多月后,即10月3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曹聚仁。这天下午,党和国家好些领导人都要出席欢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访华的大会,毛泽东没有出席这次大会,而在中南海居仁堂静候曹聚仁,足见毛泽东对国共两党重开谈判的重视。 毛泽东一见曹聚仁,便十分诚恳地问:“你这次回来,有什么感想?你可以多看看,到处走走,看我们这里还存在什么问题,不要有顾虑,给我们指出来。” 曹聚仁坦率地讲了自己的观点。 随后,毛泽东与曹聚仁便开始了无拘无束的长谈,他们谈古典文学,谈毛泽东的诗词,谈现代文学,谈鲁迅的作品,也谈曹聚仁的著作。后来进入正题,谈国共合作,谈蒋介石、蒋经国。毛泽东听说曹聚仁了解蒋经国的为人,曹聚仁便回忆了蒋经国在赣南的一些旧事,对蒋经国予以肯定,并告诉毛泽东,他在1948年写过一本《蒋经国论》的书,由香港创垦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对曹聚仁的介绍很感兴趣,要曹回港后,寄一本《蒋经国论》来,他说想看这本书。 在谈到国共合作,谈到蒋介石的时候,毛泽东认为,对蒋介石在某些历史时期的作用,还是可以肯定的,并表示了他准备再次与蒋介石握手的想法。 摘自《1949-1979:国共对话秘录》 作者:刘丕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