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文化

《寒窗》砚:细微之处的艺术匠心

2007-12-28 08:42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萧云从 阅读
 寒门学子求学不易。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从东周到南北朝,寒门学子求学的艰辛和执着莫过于晋代车胤的“囊萤照读”,孙康的“映雪读书”,西汉匡衡的“凿壁偷光”,战国时读书欲睡“引锥刺股”的苏秦,还有“以绳系头(发),悬屋梁以自课”的东汉人孙敬,以及南北朝时期齐国那位“追月读书”的江泌。寒窗苦读历来为国人所推崇。

  《寒窗》砚是一方以古代寒门学子冬日读书为题材雕刻的苴却砚。砚上,纷飞的大雪是苴却石上十分珍贵的翡翠斑。天然的翡翠斑仿佛漫天飞雪,或聚或散,纷纷扬扬。砚上紫石与黑石交错,砚师将黑石刻作茅草屋檐,以紫石刻作屋檐上厚厚的冰霜。冰挂茅檐,雪拥竹墙,砚上顿时呈现出隆冬的寒冷氛围。茅檐下,砚师以黑石精心雕刻了寒门学子的家:以破开的竹子做成的门墙,以竹片编成的室壁。敞开的竹窗前,一位束发少年捧书端坐,就着一盏油灯,似在熟记默诵,又仿佛在低声吟哦。读书少年衣衫单薄,肩和衣袖上还有补丁。砚师在竹墙席壁之外,用简练的手法刻画了读书少年的贫寒家境,以此烘托寒门学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茅屋外,砚师用绿膘精刻了两只宿鸟,闭目,垂头,紧紧相偎,让人感受到夜的深沉宁静和寒冷。竹窗下,几片竹叶生机勃勃,似在陪伴着寒夜读书的少年。束发少年的脑后,有几缕散发飘飞,仿佛窗外吹来一阵扑面寒风。散发飘飞的方向与油灯火苗倾斜的方向一致,也与茅檐上冰霜倾斜的方向一致。束发,补丁,油灯,散发,火苗,宿鸟,以及屋檐上的冰霜,细微之处,处处体现出砚师的匠心。

  在中国古代,男孩15岁便束发成童。砚上,束发少年苦读的情景让人想起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想起朱熹的“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中华民族是热爱读书的民族,崇尚教育鼓励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的原因,许多家庭虽然不主张后代出仕而隐居山林,却仍然以诗礼传家作为家训。耕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无论是匡衡凿壁,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江泌追月,还是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古人的勤学故事,为寒门学子提供的是一种处贫不馁,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在《寒窗》砚左上角,作者保留了一片黑石没有雕刻,其形状和姿态像一棵树。有人认为应该雕一株寒松或者雪梅,以增添寒冬氛围;也有人认为不应该雕刻,因为雪夜之中,四野茫茫,难辨松梅,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寒窗,并以罗丹为巴尔扎克塑像,因雕像上的一双手太引人注意,而毫不犹豫地将其砍去以维护整体效果为证。

  《寒窗》砚虽然是苴却砚重新开发后不久创作的作品,它的设计和雕刻手法却已经比较成熟。也许此砚的作者并不知道罗丹为巴尔扎克塑像时发生的故事,但他没有在砚上过度雕刻喧宾夺主,因而主题突出。 

  不过,每当我看到这方砚时,心中总会生出一种奇怪的想法:如果砚上那一小块黑石真的变成了一株雪松,或者一树寒梅,又会怎么样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