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来,他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热情辗转基层,深入百姓生活汲取智慧,创造了一大批具有四川特色、高扬主旋律、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力作—— □本报记者 张良娟 话剧《大川之灵》赴北京展演,“四川更加美丽——四川美术书法名家优秀作品展”开进北京,感恩歌曲《因为有你》登陆央视春晚……在灾后重建的三年里,“文艺川军”始终遵循“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创造了一大批具有四川特色、高扬主旋律、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冲锋!舞台艺术异彩纷呈 9月8日晚,四川省第十三届戏剧小品比赛在南充落幕。凭借着在援建题材小品《找爸爸》中的表演,巴蜀笑星廖健捧回优秀剧目、优秀表演等几个大奖。 《找爸爸》是三年来四川舞台艺术创作的一个缩影。话剧《坚守》震后33天即在京首演并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音乐剧《未来组合2008》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音乐舞蹈诗剧《不能忘却的记忆》、舞剧《震撼》、情景歌舞剧《大北川》、话剧《大川之灵》等抗震艺术之花激情绽放。四川艺术舞台上的抗震文艺作品,形成了集团冲锋。 与此同时,舞剧《红军花》、京剧《魂系油气田》、话剧 《红叶旅途》、《警官谭东》、《燃烧的雪野》等一批优秀主旋律作品闪耀舞台。2011年7月,《红军花》、《大川之灵》、《魂系油气田》三台剧目同时入围文化部 “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有三台剧目入围的省份。而即将举行的第12届中国戏剧节,三台四川剧目入围,由南充市蓬安县“草根”演员主演的《相如长歌》作为特邀剧目在中国戏剧节上进行展演,又创下“全国第一”。 在“一地一品”工程的推动下,地方“军团”成为四川舞台艺术创作的新主力。甘孜州的大型史诗歌舞《变迁之路》、遂宁市的《姊妹观音》、南充市的《相如长歌》、《蜀红》等地方特色舞台剧目争奇斗艳,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地域名片。 以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为重心,四川的舞台艺术创作向现实题材发动 “冲锋”。据省文化厅艺术处统计,获得第十三届戏剧小品比赛优秀剧目奖的14个作品均为现实题材。 演出和题材一样“三贴近”。比赛期间,参赛节目纷纷走出赛场,在南充市北湖公园广场轮番献演。5月28日,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 (南方片区比赛)在成都启动,川剧《燕燕》等20台精品剧目的演出门票全部实行低票价制,部分门票还以赠票方式送给社区居民。 三年来,在省委“振兴川剧”的引领下,川剧的发展和创新硕果喜人。川剧舞台上,陈巧茹、刘谊、王玉梅、胡瑜斌四朵“梅花”竞开。《巴山秀才》成功入围“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成为我省第五部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作品。《夕照祁山》、《镜花缘》将传统川剧和现代审美相结合,探索川剧现代变革;《巴山红叶》、《槐花几时开》关照现实,高扬时代精神。 大戏云集的同时,成都的小剧场话剧和原创儿童剧蓬勃发展,已成为北京、上海之后小剧场话剧和儿童剧 “第三城”。长期活跃基层的上百个民营川剧“火把剧团”更是扎根市场,成为民间川剧艺术不灭的火炬,2010年民营院团也创下了演出总收入、总场次、观众总人数三个“全国最高”。 出击!“文学川军”气势如虹 9月19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本届评选,我省选送了阿来的 《空山》、罗伟章的《大河之舞》和《饥饿百年》、邹廷清的《金马河》、王从地的《棋殇》、郭严隶的《锁沙》共六部作品参评。六部作品参加初评给人留下的,是“文学川军”向中国文坛发起集团冲锋的姿态,以及不可低估的潜力。 |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