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2005年钢城城市居民消费大幅增长

2006-02-15 17:13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2005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继续增长,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960.16元,同比增长6.9%。我市城市居民消费特点为:消费总量大幅度增长,消费结构继续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城市居民2005年消费特点

  食品消费趋向多样化和营养化。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费为2920.70元,同比增长2.1%。食品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食物消费,而是追求高营养、高质量和高标准享受。据资料显示,居民人均肉禽蛋水产品类、蔬菜类、干鲜瓜果类、糕点制品类支出分别为882.23元、286.47元、206.36元、161.03元,同比分别增长5.0%、10.1%、12.0%、4.7%。

  衣着消费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随着服装市场的繁荣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追求服装的个性化和品牌化成为时尚,也推动了衣着消费的增长。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为579.68元,同比增长7.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继续增长。由于市场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商品市场及服务日益丰富和完善,商品价格不断下降,更多的新产品与服务进入百姓家庭。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人均为455.43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居民在家政服务方面的支出28.31元,同比增长49.3%。

  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随着居民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加强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结构、购买滋补保健品成为居民的选择和习惯。各种药店、健康检查机构的出现,服务项目的增多和医药价格的下降,促进了居民医疗消费。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56.22元,同比增长23.0%。

  交通通信依然是消费亮点。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通信的支出为747.93元,同比增长10.1%。随着通信业的发展,移动电话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居民通信产品消费的增多使通信支出比2004年增长18.2%。

  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稳步增长。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方面消费呈稳步增长势头,人均支出为932.22元,同比增长12.2%。数码产品、背投电视等文化娱乐耐用品越来越多地走进百姓家中。生活的改善、观念的转变,促使更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去旅游。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支出为180.18元,同比增长54.0%,其他文化娱乐支出为109.14元,同比增长26.8%。

  居住及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增长平稳。随着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有关居住类的消费支出也快速增长,加上电费、水费的涨价进一步推动了居住类消费支出的增长。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水电燃料及其他同比增长9.6%。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不断增多。

  还有哪些制约消费的因素

  教育消费的增加成为制约居民消费性支出的重要因素。居民家庭消费投向主要集中在子女教育、食品和住房上。其中,子女教育已经成为了居民家庭消费投向的热点。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学业有成,将来有个好的前途,为此,不惜花费巨资,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教育投入。如:不少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为此交纳大笔的择校费;为了培养孩子的特长,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成绩,让他们参加校内或校外的各种补习班。而近几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也使学生上大学的费用大大增加,以上这些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所以,对子女教育消费预期支出的增加成为城市居民“重储蓄、轻消费”的重要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促使居民谨慎消费。一方面,由于部分职工下岗,增加了社会富余人员,部分城市居民的预期收入也随之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原来的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福利和社会保障相继转变为由居民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两方面共同作用,促使了城市居民谨慎消费观念的形成,同时也使居民不得不把手中的资金“送”进银行。

  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使居民形成不同的消费层次。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往往是社会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也逐步形成了一个先富裕起来的群体,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消费出现带有阶段性的特点:一是富有的家庭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如车子、房子等;二是处于中间收入的工薪阶层对高档消费品虽有消费欲望但还没有购买能力,而对彩电、冰箱等家庭大件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趋于饱和;三是低收入家庭对于普通耐用消费品虽有购买欲望却没有购买能力。以上三个特点说明: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也是影响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

  提高城市居民预期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是消费水平提高的前提,只有使居民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才能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在现阶段,需要进一步搞好企业改制,广开就业门路,帮助低收入人群提高就业竞争的能力和自我创收的能力,扩大就业资金的投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空间,合理安置下岗富余人员,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要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同时,完善各种政策措施,进一步缩小高低收入差距。在保护居民合法收入的前提下,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等手段,调节高收入阶层的货币集中程度,缩小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刺激消费需求的总体扩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热情。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现有的保障体系还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人们往往有巨大的后顾之忧,不可能毫无顾忌地提高自身的消费,而是必然要将收入中的相当部分用于储蓄。我国居民的存款是一种自我保障资金,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而通过存款自己为自己保障,这也是为什么银行多次降息而居民储蓄额却不见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各项制度的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顾虑、最大限度地激发居民消费热情。

  改变传统观念,积极提倡大众信用消费。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形成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习惯,对超越现实消费能力的,很少有人会想到借钱去消费。要破除消费者的心理屏障,既要有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理论超前引导,也要有舆论界的大造声势,还要有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更要有金融消费工具的推陈出新。同时,要增强利用消费信贷的意识,不仅银行应增强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开发的意识,而且社会也需唤起人们善于利用银行金融品种的意识。只有从各方面引导居民从“积蓄购物”向“负债消费转变,树立“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消费理念,才能使人们在观念、消费心理上有全新的变化,在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上有新的飞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