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攀枝花这座英雄的城市,百闻不如一见,我印象非常深刻。”尽管在来攀参加“规划师·攀枝花论坛”之前,陈秉钊教授通过查阅资料对攀枝花已有所了解,但通过实地考察,他在谈到攀枝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时仍然十分激动。为此,他还专门修改了自己原来的演讲稿,针对攀枝花实际提出:攀枝花同时具备了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可周而复始在转化中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在保育中得以永续的资源,应协调利用好这三种资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月25日,陈秉钊教授等与会代表参观了“金色攀枝花”展览馆。谈到攀枝花的过去,陈秉钊教授感慨地说,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就是一座丰碑、一部历史,一种精神和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陈秉钊教授说,攀枝花是因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诞生,但矿业资源不可再生,总有枯竭的时候,因此,可持续发展应当是要尽早深入思考的问题。可喜的是,攀枝花对此已有认识,并正在探索之中。在这方面,大庆等资源型城市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子。就攀枝花而言,至少能够在三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攀枝花拥有铁、钒、钛等丰富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应采用新技术,科学进行采掘,并实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提高其价值,延长其效益期限,为培育替代产业奠定基础,争取时间。二是攀枝花拥有水能这样的可周而复始在转化中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应形成“水火互济”的格局,实现能源的最佳利用组合。三是攀枝花拥有旅游资源这样的在保育中得以永续的资源。 说到旅游产业及相关城市规划工作,陈秉钊教授显然十分关心。他说,资源单一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大“硬伤”,而攀枝花有温泉、溶洞、苏铁、大型钢铁企业和冬季明媚的阳光等多元化旅游资源,应有效利用好这个优势。在继续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度假旅游经济。为此,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融入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理念。在城市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应利用山地城市起伏大的特点,突出城市的立体感和三维空间感,这其中,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根据地势较狭窄的特点,应避免一味求大的做法,增加城市的亲和力;攀枝花多山多水,应突出特色,使城市与山、水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山、水、人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打造独具魅力的山地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