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攀枝花市“十五”科技工作总结

2006-03-16 09:05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一、大力加强科技政策体系建设,科技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改善

  全面实施“科教兴攀”战略,加强了对县(区)和部门科技工作的考核;定期召开科技工作及奖励大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意见》、《攀枝花市县(区)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攀枝花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暂行)》、《攀枝花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攀枝花市钒钛资源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奖励办法(暂行)》、《关于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二、以三大基地和园区为载体,大力加强科技攻关,推动产业化发展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大力组织重点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新工艺和重大新产品,推动产业化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共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9项,争取上级拨款2762.2万元;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达11.287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96.4%;市级财政科技投入0.428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31.1%;全市开展科技项目2348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224项;专利申请量累计482件,比"九五"期间增长了85.3%;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69项,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11项;全市已有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

  (一)加快建设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特色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新材料基地成为推动全市科技工作的主要载体。出台了《关于加快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组织实施了钛材料、钒材料、磁性材料等重大专项,成功开发微细粒级钛铁矿回收技术、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高钛型石油压裂支撑剂生产技术、纳米二氧化钛应用技术等并实现产业化。高钙镁钛矿制备高品质富钛料等多项关键瓶颈技术攻关取得明显进展。以钒钛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新材料基地技术创新能力正在加强,一批科技型新材料企业正在崛起。200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70亿元。2005年科技部组织召开全国43个国家新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运行绩效考评中排名第12位,在18个综合性基地中排名第6位,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

  (二)加快建设攀枝花市优质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代特色农业稳步发展。

  围绕我市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农业科技项目,以优特水果、畜牧为重点的产业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大祥牌芒果、攀西牌石榴、春绿牌枇杷等9个特色农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攀枝花市优质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共实现农业产值12亿元,初步形成了"一区多园,核心、示范、辐射功能互动"的建设格局,核心区和示范区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和市场占有率均高于周边地区20%以上。

  (三)加快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现代特色中药业、生物能源发展有了新进展。

  以金龙胆草、芦荟、麻风树、印楝等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产业领域,建成省级中药基地一个(仁和区芦荟种植示范基地)、市级中药基地两个(米易县金龙胆草种植基地、盐边县麻疯树种植基地),组织实施了"芦荟优良品种的引种和高产技术研究"、"金龙胆草规范化种植研究"、"麻疯树资源培育及研究"、"三七引种实验研究"等项目,这些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攀枝花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为中药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起步

  (一)启动了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验室、检测中心建设,引导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已建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米易春绿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拥有高等院校2个,各类科研院所9个,初步建立起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实验室1个,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机构共计12个。

  (二)实施全市杰出青年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优秀青年技术创新人才培训专项计划,为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已选拔了10名技术创新人才自主选题开展研究,或到国内大学以及科研单位接受创新理论和实践培训。同时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重大项目实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在项目中培养人才,在加强人才培养中促进项目的实施。

  (三)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科技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五"期间,我市完成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16项,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43项,派往国(境)外专家、学者、科技人员27人次,引进、接待来攀的国(境)外专家、学者、科技人员43人次,

  (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持续推进。开展了攀枝花市科技数据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攀枝花市产业共性技术集成推广服务平台、重点产业领域高级科技创新人才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了科技服务网络建设,为企业全面开展信息咨询、技术中介、技术引进、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服务。

  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全面进步

  围绕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环境、公众卫生科技事业、防震减灾等领域,实施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有力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科研项目,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二是针对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实施环境治理科研项目。针对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大气、水体、工业粉尘污染的环境监测与防治。三是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工程的实施推进了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乡通工程的实施启动了乡镇信息现代化步伐。四是实施医疗卫生科研项目。对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开展研究。

  五、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

  充分发挥市科普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和督促作用,组织和动员各成员单位发挥各自职能,推动了全市科普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实施。一是认真做好“冬季送科技下乡”、“科普之春”、“科技活动周”等三大科普活动。二是举办了村级干部培训班十期,对全市353个村的1353名村干部进行了“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科技富村”的培训。三是围绕重点项目,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建立了乡村科技示范户,培养了技术明白人,在以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方面,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四是科普投入得到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以财政预算和单位自筹相结合的科普经费投入体系。各县(区)均把科普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四是科普阵地建设得到加强,科普队伍快速巩固和壮大。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科技发展内在动力

  一是深化科技事业单位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市科技局直属的五个事业单位重新整合为攀枝花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攀枝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攀枝花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管理中心三个事业单位,按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确定了职能定位和业务方向。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坚持项目申报和遴选结果公开公示制度,坚持重点科技项目立项专家评审论证制度,同时加强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掌握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监督项目承担者用好专项经费,确保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