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经济
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48.01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十三位,增长14.2%,增速创十三年来新高,在全省21个市州中位居第三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3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72.12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64.26亿元,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21950元。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增加值66.06亿元,增长19.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6%,比去年上升1.5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消费领域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7%,非食品类价格上涨1.2%,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3.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指标名称2005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0 #食品100.7 烟酒及用品99.4 衣着100.0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99.2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99.2 交通和通讯102.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1.3 居住103.6 生产领域价格水平高位运行。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上涨19.7%;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上涨10%,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4%,生活资料价格上涨3.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和房屋销售价格小幅度上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房屋销售价格水平上涨4.3%,涨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履约项目340个,新签约项目179个,当年到位资金56.69亿元,增长30.5%。其中:省外国内资金10.84亿元,增长19.4%。全市进出口总额3.02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1.68亿美元,出口总额1.34亿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73亿元,增长19.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28亿元,增长31.6%;更新改造投资40.77亿元,增长28.5%。从产业结构看,一、三产业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4亿元,增长1.34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5.37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7.72亿元,增长20.3%。 财政、税收全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52亿元,增长51.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68亿元,增长50.29%。国家税务局组织收入总计33.38亿元,增长46.1%;地方税务局组织收入总计14.48亿元,增长38.1%。财政资金支出重点向“三农”、“冬旅会”投资建设项目、社会事业倾斜,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地方财政支出33.92亿元,增长26.5%,其中:基本建设支出5.33亿元,增长38.9%;农业支出1.18亿元,增长37.6%。 二、主要产业发展 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892公顷,比上年增加3024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0276公顷,比上年增加926公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结构为67:28.7:4.3;乡村从业人员28.9万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6亿元,增长7.7%。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63亿元,增长6%,其中:农业增加值6.71亿元,增长6.4%;林业增加值0.68亿元,增长5.3%;牧业增加值3.57亿元,增长4.1%;渔业增加值0.48亿元,增长16.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19亿元,增长3.7%。 主要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22.1万吨,增加7058吨;水产品产量8720吨,增长11.8%。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单位:吨 项目总量增速(%)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220754 3.3 油料1201 -1.5 #油菜籽392 21.4 甘蔗152096 -24.3 烤烟9578 84.6 茶叶40 53.8 水果70426 17.7 二、主要畜产品产量 肉类总产量63801 10.2 #猪牛羊肉56972 9.4 禽蛋4098 21.2 牛奶2035 -16.7 蚕茧2088 13.1 核桃产量4976吨,增长7.6%,板栗产量2480吨,增长66.8%。全市当年造林面积4075公顷,封山育林面积49027公顷,森林面积438382公顷,森林覆盖率58.97%。 农业基础设施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1万千瓦,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00公顷。排灌机械保有量2616台,机电排灌面积7618公顷。农村用电量达到9230万千瓦时,增长4.4%。 工业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58.43亿元,增长18.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7%,拉动GDP增长11.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8.3亿元,增长36.3%;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167.4,比上年提高18点,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为26.54亿元,增长33.8%,利税总额达到55.18亿元,增长24.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5.95亿元,增长32.6%;实现工业增加值148.5亿元,增长18.2%,其中,国有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亿元,增长7.7%;集体工业完成15.56亿元,增长22.7%;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53.28亿元,增长6.3%。 全市大中型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03.18亿元,增长29.3%,其中,攀钢完成总产值200.19亿元,增长29.2%;二滩完成29.93亿元,增长7%。四大支柱产业共完成总产值33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5%,其中,钢铁、钒钛、能源、化工产业分别完成总产值217.4亿元、30.1亿元、76.8亿元、14.8亿元。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7.52亿元,增长99.6%;完成工业出口交货值26.47亿元,增长37.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2005年增速(%) 原煤吨7134597 -3.4 洗煤吨3867905 11.5 铁矿石(原)吨9591924 6.1 啤酒千升47767 8.8 焦炭吨3984702 9.5 水泥吨1256650 19.7 生铁吨4467895 12.5 粗钢吨4080388 7.2 钢材吨3772102 7.4 发电量万千瓦时2013756 1.5 #水电万千瓦时1579856 -0.2 黄磷吨75457 78.7 钒渣吨159841 20.7 五氧化二钒吨4565 5.1 三氧化二钒吨4986 -5.9 高钒铁吨13355 18.4 钛精矿吨452287 27.6 高钛渣吨3815 12.2 钛白粉吨12122 -21.5 建筑业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92个,期末从业人员38999人;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60.67亿元;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3.68亿元,增长5.2%。 运输邮电业2005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37亿元,增长28.8%。新建公路433.5公里,改建公路217.6公里,新建独立桥梁1座。截止2005年年底,境内公路总里程4118.8公里,比上年增加493.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93.7公里,比上年增加542.1公里,全市99.2%的行政村通公路。全年公路完成营业性客运量2533.6万人,旅客周转量64037.9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1.9%和15.5%;完成营业性货运量3198万吨,货物周转量83419.9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6.5%和45.3%。全市航道里程366.4公里,完成水路客运量31万人,旅客周转量764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9.2%和15.4%;完成水路货运量17万吨,货物周转量94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53.1%。境内铁路营运里程202公里,境内火车站个数21个,完成铁路客运量230.2万人,增长2.4%,铁路货运量1835.1万吨,下降6.7%。民航客运量10.3万人次,增长8.1%;货运量1281.4吨,增长2.6倍。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0.55亿元,增长19%。电信业务总量8.4亿元,增长19.4%。年末电话机用户为29.73万户,增长9.8%,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18.94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3万户,增长14.59%。移动电话47.16万户,增长12.2%。互联网用户8.03万户,增长13.8%。 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1亿元,增长10.2%,其中:市的零售额52.86亿元,增长10%;县的零售额4.72亿元,增长13.4%;县以下的零售额4.43亿元,增长9.8%。非公有制贸易快速发展,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多元化流通格局逐步形成。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16亿元,增长21.2%,占全市零售额比重为71.2%,比上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从行业分组看,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62亿元,增长17.5%;批发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6.83亿元,增长10.2%。 金融保险业2005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1.1亿元,比年初增长16.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2.34亿元,比年初增长14.5%;企业存款余额58.63亿元,比年初增长5.3%;农业存款余额4.53亿元,比年初增长10%。 金融机构社会信用投放总量194.4亿元,比年初增长26.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9.5亿元,比年初增长19.9%。中长期贷款余额62.7亿元,比年初增长15.9%;短期贷款余额82.9亿元,比年初增长10.4%。 保险事业加速发展。2005年,我市保费收入5.67亿元,增长12.4%,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4亿元,增长17.1%;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27亿元,增长6%;赔款支出1.59亿元,增长19.9%,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0.52亿元,增长14.6%;人寿保险赔款支出1.07亿元,增长22.7%。 房地产业全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49亿元,增长1.8%。房屋施工面积183.6万平方米,增长31.8%。房屋竣工面积61.1万平方米,增长95.5%。现房销售面积31.6万平方米,下降19.8%。 旅游业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经济日趋活跃。全年旅游收入10.45亿元,比上年增加2.9亿元,增长38.3%。旅游业增加值5.3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5%。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全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70.4亿元。全年各项代理专利申请147项,授权73项。全年安排科技项目1050项,其中,安排高新技术项目152个,当年新上高新技术项目106个。各类科技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3项,其中省部级奖9项。科技新增经济效益10.96亿元。社会科技研究积极开展,形成了省、市、学会、单位课题相结合,以研究市级课题为主的多层次研究体系。 教育事业全市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7所,普通中学83所,普通小学432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16.87万人,毕业学生3.27万人,专任教师0.92万人。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初中入学率99.3%。从2005年秋季学期起,对全市农村学生实行了“两免”全覆盖,“两免”和“一补”受助学生分别达到129652人次和27561人次。 文化和广电事业全市有文化馆6个,剧场影院12个,公共图书馆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藏量51.23万册。市文化局成功承办了“创建优秀旅游城市迎省检旅游定点演出”、“新年音乐会”等一系列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团体共完成演出场次近200场。巩固和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电覆盖面扩大。2005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20.22万户,入户率达66.5%,全市广播覆盖率93.7%、电视覆盖率94.8%,两项指标均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以公共卫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和设施建设,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防控能力,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深化城镇医疗卫生改革,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8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保健站7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457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1910人,注册护士1696人。年末实有病床5609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2.4‰,比上年下降了16.6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16.4‰,比上年下降了13个千分点,新生儿死亡率11.1‰,比上年下降了7.5个千分点;孕妇死亡率十万分之四十一点九。传染病发病率十万分之八百九十七点二。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8万人。 体育事业全市有3个体育场馆,各级社会体育团体48个。2005年,完成了攀枝花体育场和体育馆改造工程;建成了米易国家级皮划艇激流回旋竞训基地。“冬旅会”期间成功筹办了第十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总决赛、2005年中国·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大赛、2005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精英赛暨2008年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资格选拔赛等3项高水平体育赛事。2005年,我市夺得全国比赛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5枚,夺得省级比赛金牌13枚、银牌30枚、铜牌36枚。 四、城市建设、环保 城市建设全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3.31万人,城镇化率为56.6%,人均拥有道路面积7.9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8.88标台。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573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7343万人次,实有出租汽车1549辆。年末城市供水管道总长度611.4公里,排水管道总长度483.3公里,水厂综合生产能力54.85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10403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414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94.46%。全年人工煤气供应总量127502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量4525万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