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突出特色促发展 点击“四类主体功能区”

2006-03-31 08:42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根据攀枝花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区域的自然、经济、资源、环境特征,通过对经济、人口、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全市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

  核心经济区

  条件: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具有较强的经济、人口聚集能力的区域。

  范围:主要包括东区、西区以及仁和区的仁和镇、前进镇、金江镇、布德镇、总发乡、太平乡。

  定位: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发展方向:按照“优化整合、率先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多中心的组团式总体布局;美化生活空间,创造适宜人居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布局,相对分类集中,发挥积聚作用,增强经济实力,建成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吸引和辐射区域。

  重点开发区

  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好,有一定经济、人口聚集能力的区域。

  范围:主要包括米易安宁河流域的弯丘——攀莲——垭口产业带和盐边县的新九——红格——安宁——桐子林产业带。

  发展方向:按照“发挥潜力,快速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合理开发矿产资源,重点建设白马、新九矿区,使该区成为新的原材料基地;以红格温泉为依托,发展旅游业;严格控制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加快小城镇建设,使该区域逐步成为攀枝花新的增长极。

  生态经济区

  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差、经济和人口聚集能力有限的区域。

  范围:主要包括雅砻江流域、三源河流域和大河上游流域。

  发展方向:要按照“生态优先、适度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该区域生态、水能、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严格限制污染物排放,努力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度假区、水电能源基地和绿色农业区;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投入,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保护区

  条件:自然植被保存较为完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区域。

  范围:主要包括米易县西北部、盐边县西北部,二滩以及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等区域。

  发展方向: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涵养水源,增强自然调节功能,使之成为下游河谷地区良好的生态屏障。加快生态扶贫步伐,逐步引导该区域人口向外转移;适当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和以名贵中药材、地方土特产品为重点的特色产业。

  结语:对我市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为了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发展,必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是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实行土地供给合理倾斜。二是投资要按照有利于实现区域主体功能的目标进行安排。三是完善鼓励人口有序流动的政策,引导人口的平稳转移。四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增加对生态经济区和保护区的转移支付。五是改进目标管理,对不同功能区的考核要各有侧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