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强市’、‘工业兴县(区)富民’等工业发展理念在我市已逐步形成共识,渐入民心,‘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清洁生产’等观念逐步贯穿在工业发展进程中……工业发展的各种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是我市经济部门在总结“十五”期间工业发展时,对“工业强市”发展理念逐渐提升的概述。
纵观五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取得的成绩正是来源于“工业强市”理念渐入民心,市、县(区)两级政府、部门形成的“工业强市”共识,以及在共识中采取措施,改善发展环境,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接受一种理念,首先要认识这一理念。在采访中,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了“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由来:从全省看,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农业发展水平与同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基本是并驾齐驱,但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却与山东省拉开了明显的差距。为此,全省提出了“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从攀枝花市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攀枝花都是全省8个工业城市之一,工业增加值在全省占有一定份额。但从发展速度看,已落后于宜宾、成都等地,虽然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排全省第三,但内江、自贡等城市工业发展速度也十分快,紧随攀枝花之后,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之从提高发展质量出发,攀枝花还要进一步加大工业发展力度,加快工业发展速度。总之,无论是从全省提出“工业强省”发展战略,还是从攀枝花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我市都需要走“工业强市”的发展道路。 “通过‘十五’的发展,‘工业强市’的理念已逐步为人们、尤其是区县所认识、所重视。”谈到此,该人士向记者举了一个例:盐边县在二滩水电站建设时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县搬迁后,工业经济十分薄弱,如何来摆脱发展的困境,县委、县政府深深认识到只有走工业强县的发展道路,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发展工业。通过几年的努力,盐边县工业发展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经济总量从全市最后一名发展到与其他县区并驾齐驱。到去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2个亿,已超过米易、西区;财政收入首次超亿元。由此证明,盐边县找准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观念的提升,推动工作的开展。全市上下形成“工业强市”共识,加快了对工业发展环境的改善,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在硬环境建设上,“十五”期间,我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加快了道路改造、桥梁建设等,极大改善了投资硬环境,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软环境建设上,我市开展了大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清理企业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仅去年,全市就取消向企业收费项目49个,涉及金额1215.71万元,减免各种收费4403.27万元,2002年至2005年累计撤并道路站点21个(其中:公路收费点6个、其他检查站点15个);开展了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建立合理的市场秩序,促进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并对涉及食品安全、医疗服务市场、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保管等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开展了矿业秩序整顿和煤矿瓦斯集中专项整治工作,依法规范了煤矿安全生产经营秩序;推进中小企业建设诚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诚信经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建立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库,编制了工业招商宣传手册。 |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