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市综合交通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市的综合交通建设将致力于打造“方便快捷、安全有序、经济环保、保障有力”的和谐交通体系,构筑“三纵二横”交通主骨架,形成“半小时市区”、“两小时攀枝花”两个快速交通网络,建成川西南、滇西北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现代化物流中心。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我市的综合交通建设的着力点何在?特点何在?
着力点:实现“三通四化”,新建运输场站,改革管理体制 公路建设——五年投资78.89亿元,到2010年末,实现“三通四化”建设目标。“三通”:构筑高速通道,建成南北向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东西向高速公路;实施路网通畅工程,全面完成国省道的改造升级,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新建和改建一级公路18公里、二级公路265公里,与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畅通连接;实施深度通达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818公里,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力争5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提高路网通达通畅能力。“四化”,即公路管理信息化、公路环境优美化、公路行车舒适化、公路养护市场化。 运输发展——到2010年,新建运输站场22座,即二级主枢纽设施6座,县以上运输站场2座,乡村客运站14座。初步建立起安全、舒适、运行高效、管理上乘、服务优质的现代公路水路运输系统。安全监管能力大幅提高,运输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城间运输快速化、长途运输网络化、短途运输便捷化、农村客运普及化,适应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交通改革——交通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交通运输与建设市场体系。努力建立国省道管理以市为中心,农村公路以县为主、县乡分级负责的公路管理体制。 特点:融入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 将人文关怀融入交通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将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大力推行行政许可制度创新,将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切实履行好交通行政职能,不断增强交通行业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推进建立服务型交通部门,强化和提升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把交通工作爱民、利民、便民、为民的意识转化到交通行政执法理念、思想作风和工作实践之中,为全社会提供安全、优质、便利、高效的服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对违反“六不准”和严重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坚决依法严肃处理。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农民工工资清欠和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工作,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交通行业的和谐稳定。 将交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掀起新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按照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一切为了农村发展,一切为了农民方便”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着力推动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输一体化发展,确保农村公路“有人建、有人管、有人养、用得好”。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初步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强化“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农村公路发展机制。坚持民主决策,用民主协商的办法动员和组织群众,修群众需要和愿修的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清理农村客运税费项目,减轻经营者负担,规范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改革通村客运线路许可方式,引导适合农民安全、经济、方便出行的车辆投入通村客运,让通村客运正常运转起来。完成改造通乡油路、水泥路60公里,新增5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新增7个村油路或水泥路,新建农村客运站点9个、乡镇客运小码头9个,让更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坐上客班车。完成5座危桥改造任务,加强码头船舶安全整治,让农民群众乘上“安全船”,走上“平安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