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带着异样的心情,我们走进了攀枝花市看守所。换证进入监区,满眼是绿:浓绿色的小叶榕、青绿色的小草,沐浴着灿烂的阳光,闪闪发亮……还有那数千盆叫不出名字的盆花,姹紫嫣红,形神各异……“这哪里是一座监狱,简直就是花园!”一位省人大代表视察看守所时曾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只有监室墙上“呼唤良知重塑灵魂”几个大字提醒人们,这是一座教育改造人的高墙大狱。遵循墙上所写的八个大字,攀枝花市看守所实施人性化管理,获得了数百次的褒奖,其中,今年3月被公安部评为2005年度全国标兵看守所,4次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战线先进集体”,连续6年保持国家一级看守所荣誉,1985年至今连续21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敬业 看守所到底是干什么的?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主要是对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武装警戒,对在押人员进行教育,管理在押人员生活,保障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攀枝花市看守所还负责改造刑期一年以下和刑期一年以上经批准在此服刑的犯人。”看守所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将人性化管理措施落到实处,看守所突出“依法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文明管理”,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6个规章制度。 所领导带头执行规章制度,民警们向领导看齐,个个爱岗敬业。 看守所政委杨伯会十多年来严于律己,忠于职守,敢抓善管,受到民警拥戴。先后获得多项省市荣誉称号。年轻民警龙腾说:“从我2000年上班以来,我就没看见过他休假,有事没事他都在监区转,在他的心里只有工作,他爱人生病住院,起不了床,他都没请假。” 龙腾管理三个监室,62号人,按照“重点人员随时谈,每个在押人员每月谈一次”的谈话规定,他有时一天要跟10个在押人员谈话。“谈得来回家都不想说话,对家里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龙腾在做教育感化工作的同时,还深挖犯罪线索,先后荣获公安部、省公安厅深挖犯罪先进个人、破案能手称号。 在押人员随时可能夜间犯病,所里的医生随叫随到,给其吸氧、输液、吃药,陪守到天亮。 这样的民警还有昝建德、夜臣亮…… 据不完全统计,所领导一年有90多天吃住在所里,经常24小时连轴转,没休过一天年休假;仅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每名民警加班50天,有的甚至达85天以上,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民警达18人次。民警爱岗敬业的精神得到肯定,全所有286人次先后受到上级的嘉奖和表彰。 感化 “刚进来那天,只听铁门“哐啷”一声,呈现在眼前的是高墙和电网,那一刻让人感到世界末日到了……”因犯伤害罪2003年入所的彭某某说,当时他的思想压力很大,在监室根本就睡不着觉,是监室管教给他分析应该吸取的教训和未来前途,让他的“心里豁达多了”:“象是早上醒来吹进的一股清新的风,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从此,彭某某安心改造,常借阅图书室的书。被判四年刑的他分到了养猪场,负责近400头猪的疾病预防。一次,猪场的猪大面积腹泻,他运用书上的知识,很快止住了腹泻,所里为他加了分,准备报批减刑。 今年3月,女友提出要和他结婚,他主动找到所领导和管教,谈自己的想法。所里很快批准,并派管教陪同他办证,陪同他和家里人共进午餐。“曙光就在眼前,是他们照亮了我的人生……”彭某某激动地说。 在押人员在各诉讼阶段和关押期间的心理波动很大,管教民警根据各自的案情、家庭情况、社交情况、年龄特征等,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对抵触情绪强烈的顽固分子杨某某,通过122次谈话终于感化了他;对因犯罪导致家庭濒临破裂的在押人员王某,所领导和管教到他家里做思想工作,稳固家庭关系,重建其自信和自尊;对关押的3名在校初中生,管教借来学习教材,继续他们的学业;对入所前是某大学土木专业的毕业生杜某某,管教带领他出所参加了“全国工程师执业资格统一考试”…… 为了不让在押人员产生被虐待的错觉,老所长丁武常一直坚持与在押人员一同就餐;所里还增加图书种类和数量,每天将图书送到监室方便在押人员借阅;创办内部刊物《彼岸园地》,供在押人员了解时事,交流悔过心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一系列人性化管理措施的落实到位,使不少在押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很大转变,有的在押人员还主动交待了连公安机关也从未掌握的犯罪事实。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至今,攀枝花市看守所先后从在押人员中获取各类违法犯罪线索千余条,通过这些线索先后侦破了刑事案件数百件。 在在押人员中,死刑犯是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看守所采取谈话、帮助解决家庭困难、生病及时送医送药、为他们送生日蛋糕等人性化措施,用真情唤醒他们尚存在的良知,使其以平和的心态依理服法。 因抢劫杀人被判处死刑的罪犯白某某,在看守所关押期间,身患多种疾病,所里挤出专门经费为其购买奶粉等营养品,单独为其开小灶改善伙食,其身体很快康复。他在给管教干部的感谢信中写道:“每当我喝着牛奶,吃着鸡蛋,穿着暖呼呼的棉裤时,心中便涌起一阵阵暖流。……这是看守所对在押人员的一片拳拳爱心……就连我这个死刑犯,思想上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我要用一颗弃恶从善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新生 建所以来,被押进攀枝花市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数以万计,经看守所教育感化的人不计其数,他们洗心革面,走入社会,重获新生。 1993年因诈骗罪进所的刘某某,被判12年有期徒刑,妻子离他而去,老人无人赡养,孩子无人抚养,他当时万念俱灭。所领导和管教一边做他的思想工作,一边积极为他争取留所执行。在留所服刑期间他表现良好,先后获得了6年的减刑,1999年12月离开了看守所。如今他已成为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家,拥有固定资产上亿元,每年上缴税金近千万。2001年,他当选为区人大代表;2005年他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非常热心攀枝花的社区建设和公益性活动,在6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100余万元。 还有更多迷失方向的人正从这里走向新生。一名因吸食毒品而走向犯罪的在押人员在《一个瘾君子的醒悟》中写道:“这是一座春风吹拂的‘高墙’,我的身心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洗涤……我将用一颗真诚悔过的心和忠实的行动在今后的改造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新生。” “象小鸟折断了心爱的翅膀/象幼芽遭到了沉重的创伤/……/象禾苗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象花蕾吸吮着丰富的营养/……/园丁拨正了人生的航向/……/心中又升起了憧憬的太阳/未来啊就在那新生的前方。”在《彼岸园地》上署名为“平淡”的服刑人员,一首《新生在前方》的诗是攀枝花市看守所人性化管理的真实写照。 |